重阳节的传说神话故事视频-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牛嘞织女的故事孕育了中国的七夕节,那九月重阳节的来源是什么?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重阳节,在《易经》里边,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就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所谓“

牛嘞织女的故事孕育了中国的七夕节,那九月重阳节的来源是什么?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重阳节,在《易经》里边,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就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所谓“大火”,就是心宿二。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到了秋季九月开始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

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遇见其出现,就要像迎火仪式那样,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常将重阳上巳寒食九月九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

“三月上巳(三月三为西王母诞日),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重阳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在古代,由于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

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5日 am1:13
下一篇 2021年5月5日 am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