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之前的神话故事-历史神话传说中,盘古之前还有什么神,盘古如何诞生的?

一般认为,盘古开天地是神话的开始,那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是什么呢?在开天辟地之前确实存在过一个时代,也就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远古时代,在道教的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之气,这种混沌的气存在的时代叫做鸿蒙时代。在《庄子》中曾经写到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其中描写的就是传说中的鸿蒙时代,鸿蒙时代宇宙中是一片混沌的元气,整个时空是一个混沌的状态。其实不止是在中华古代神话中记载

一般认为,盘古开天地是神话的开始,那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是什么呢?

在开天辟地之前确实存在过一个时代,也就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远古时代,在道教的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之气,这种混沌的气存在的时代叫做鸿蒙时代。 在《庄子》中曾经写到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其中描写的就是传说中的鸿蒙时代,鸿蒙时代宇宙中是一片混沌的元气,整个时空是一个混沌的状态。 其实不止是在中华古代神话中记载过,希腊神话中也曾提到过混沌一词,起初天地连在一起,知道创世神的出现,才将天地分开。 宇宙形成之前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迷蒙的状态,仙人列子曾经在《天瑞篇》中曾经说到过这一时代,道教中曾经有一句话说到“无极生太极”。 鸿蒙时代就是无极到太极其中的一个阶段,这样听起来这个时代太过于模糊了,在古代还真有这么一本书描述过这个时代,在西汉末年有本书叫做《周易乾凿度》,其中提到了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 描写到从太易到万物生成的过程,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太易”是一个虚无寂静的状态,世界无一物,整个是一个寂静的状态,到了“太初”状态,开始有气出现,气的出现也就代表了从静到动的第一步,到了“太始”阶段,开始有形出现。 关于鸿蒙时代最早的记载就是盘古开天辟地了,在《三五历纪》中说到,天地混沌状态时,盘古生在了其中,直到开天辟地,阳气上升变成了天,阴气下降变成了地,但这个终究是神话,混沌的时代在科学中也有解释,这个时代真实存在过,但是开天辟地神话的真实性就不知道了。

中国神话体系的起源是不是盘古?在盘古之前还有什么神话传说人物吗?

  

  中国的神话体系源流驳杂,大众现在所看到的,大都是在明清时期经过几部经典神魔小说定型下来的神话。

  其实,在明清之前,尤其是在汉唐之前,中国的神话传说众多,宋朝之前集大成之作是《太平广记》。喜欢神话故事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至于创世神话,一般人只知道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其实,在盘古之前,或者与盘古同时还有许多大神,至于女娲,比盘古晚上太多,是第一次生灵大灭绝后出现的次世代神。

  详情到底如何呢?

  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神话学大师叫做袁珂,他写了一本《中国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神话的集大成之作。老人家耗费一生研究神话,将《山海经》以及诸多典籍揣摩得滚瓜烂熟,里面提出了许多今人陌生,在古代却是常识的观点。

  最早有关“混沌”的记载,是在《庄子》一书中,相传遥远的太古时代有五方天帝,南方天帝叫做倏,北方天帝叫做忽,中央天帝叫做混沌。倏与忽到混沌家做客,混沌热情招待。倏与忽就想着如何报答混沌。他们说,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等等九窍,混沌却没有。于是在混沌睡着的时候就帮着他开凿九窍。不想九窍出现,混沌竟然就死了。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呢?所谓混沌,就是清浊不分,迷蒙一片的状态,可是,分了九窍之后,清浊分辨,那混沌就不是混沌了,因此,混沌就死了。

  在《山海经》中,又说混沌是一只神鸟,长得像个口袋,红的像团火,有六只脚,四只翅膀,眼耳口鼻都没有,却会唱歌。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帝江。

  当然,也有人说,帝江就是帝鸿,帝鸿就是中央天帝黄帝。

  在先秦时,开天辟地的故事还没有正式出现,自然也就无所谓盘古。

  最早记载创世神的,是在西汉道学巨作《淮南子》中,书中记载,混沌之中产生了两位大神,并非盘古,而是阴神和阳神。阴神管理大地,阳神管理天空,定好阴阳八方之后,天地就基本确立了。

  在西汉时期的另一本古书上,还曾经记载一位巨灵神开天辟地的故事,说他是天地生成,又叫做九元真母,能够创造大地山川,并且将华山一分为二。

  在南方还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相传在南海极远处,生活着一位鬼母大神,她能够产生天,产生地,还能生下九个鬼儿子。只是她早上把九个鬼儿子生下来,晚上就把九个鬼儿子吃下去。

  在汉代成书的《山海经》中还记载了一位烛九阴大神,这位人脸蛇身的大神,睁眼就是白天,闭眼就是黑天,呼吸是风雨。

  以上几位大神都是在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传说出现之前,在古史中就有记载的创世大神。

历史神话传说中,盘古之前还有什么神,盘古如何诞生的?

盘古的故事,最早记录与《三五历纪》中,而《三五历纪》是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所著,自此“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算是正式流传了下来。那么在三国之前呢?古人对“天地形成”又有什么认知呢?

《三五历纪》中盘古的故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其中出现的“一、三、五、七、九”在易学中被称为“阳之数”,可见作者也是汲取了《周易》中的道理,创造了盘古的故事。

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在最初盘古的故事中,盘古是没有斧子的,纯是靠自身的增长,将天和地撑开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少儿神话故事中出现了“盘古巨斧”呢?

“巨斧”出现在明朝,明朝周游《开辟衍绎》中破天荒的给盘古一把斧子,一个凿子:

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

那么疑问就来了,盘古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的,为什么盘古出生身边正好有一把斧子呢?

对于这一个疑问,如果强行解释,穿凿附会的话,今天来讲一个关于“浑沌之死”的成语故事。

浑沌之死

《庄子?应帝王》中最后一段话是这么写的: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在这篇道家文章中,讲述洪荒世纪中,有南海大帝明教“倏”,北海大帝名叫“忽”,中央之帝名“浑沌”,倏和忽见浑沌奇特,便想仿造人的七窍为其凿了七窍,不想浑沌死了。文章的本意是告诉世人,人应该顺应天道,不应加入过多的主观思想。

这个故事和明朝盘古的传说一联想,似乎有那么一点关联,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盘古是人形出身,而身边正好有斧子和凿子。

如果浑沌是盘古前身的话,“倏忽”两位岂不是和盘古同时期的大神,又或者早于盘古。

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盘古是最古老的神,众神、众生、众兽之首,天地都是因盘古而生,盘古开天辟地的精神传承至今,延续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这才是神话故事带给华夏子孙的宝贵财富。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5日 pm7:44
下一篇 2021年5月5日 pm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