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物是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哪一历史人物的故事?

大禹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据《史记》记载,大禹因受封为夏伯,所以又称夏禹,相传为黄帝的玄孙,鲧之子。夏禹为部落领袖时奉舜命治理洪水,他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住了泛滥的洪水,被舜选为了继承人,在舜死后担任

大禹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据《史记》记载,大禹因受封为夏伯,所以又称夏禹,相传为黄帝的玄孙,鲧之子。夏禹为部落领袖时奉舜命治理洪水,他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住了泛滥的洪水,被舜选为了继承人,在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

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罕见的水灾,洪水包围了高山,没过了丘陵,平原到处一片汪洋,庄稼被淹,房屋被毁,老百姓生死难保。尧派鲧(夏禹的父亲)去治理水患,但鲧只知水来土挡,筑造堤坝越来越高却无奈洪水连绵不绝,结果洪水冲毁了堤坝,九年水患不息,于是尧杀掉了鲧。尧年老时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舜,舜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泛滥的水患。



大禹身负治水重任,历尽千辛万苦,走遍黄河上下,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累得脚掌都生了老茧,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身心俱疲,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有一天禹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启,禹正从门外经过,听见婴儿正哇哇的哭,他多想看一眼刚出生的儿子呀!可他没有回家去,又急匆匆的奔向了被水淹没的河滩。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开、通、疏、凿、引等办法,让高处的积水流往低处,使小河的水流向大江,最后流入东海。


大禹治理好了泛滥的洪水,威望也大大的提高了,舜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他。正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狠劲,使他没有步父亲的后尘,而自己也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哪一历史人物的故事?

尧、舜、禹时代并无“禅让”

最早记载“禅让”的是史家,有成书于春秋的《竹书纪年》和成书于汉代的《史记?五帝本纪》作为佐证。但《竹书纪年》描绘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混乱的春秋,而且其经过不同后人的整理形成了非常多的版本,很多描述有差异并无旁证。这些事情可以当故事来听,从考据的角度讲倒不合适了。至于《史记?五帝本纪》里,司马迁首次重复使用“不肖”二字,简单粗暴地描述了尧传舜、舜传禹的过程。而同时代和此之前,也没有旁证能够映证这个解释。另外,看看汉之后的各种“禅让”诏,实际上和《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的意味差异挺大。因此尧舜禹时代是不是真有禅让,这事情是无法确定的。

虽然史学角度已经走入死角,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来两斤人类学民族学

先来看看人类学学者的看法,刘兴林.尧舜“禅让”与对偶婚的演变.东岳论丛.1992.中曾论述:

人类学通过对比人类家庭史的一般研究(包括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解放前海南黎族保留的对偶婚遗俗等大量同类社会对比),认为人类社会在母系末期都存在过一段对偶婚流行的时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男人和一个女子常住生子(女)后,偶尔出去和别的女人居住生子(女),甚至一去不回,都是符合当时社会婚姻风俗习惯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史载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屋里却传来婴儿啼哭声。三年不入家门,这啼哭的婴儿肯定是前妻已经跟别的男人居住所生,而大禹当时自然是有了别的妻室了。这种“男子净身出入,从妻而居”的现象倒是能够说明当时是女性在主导家庭财产承继。

而在徐中舒.论尧舜禹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58.中,民族学学者亦认为,“禅让”是被儒家思想包装后的古代部落首领推选制度。

一个人被推举为酋长,或者前一个酋长为后一个酋长代替,都是原始社会的必然规约,谈不上被推举的人是什么圣贤,……

尧舜禹时代属于母系社会至父系社会的过渡,处于财产处置方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巨变时期。由此可见禹之子启,和以启为始的夏(朝),才是正式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而千百年来,史家在记载史书时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带入“意识形态”。甚至在不少朝代,“史学”被改造成了承载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的工具(此处省略一万个呵呵)

在司马迁的时代,尚无人类学和民族学这些学术,司马迁作为后人也没有能力洞悉千年前的古代历史。直接采用符合封建时代的解释,倒是一个合逻辑的选择。而这样的逻辑,一直被主导了史事记载的儒家沿用至近代,还成为了正史……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6日 pm8:37
下一篇 2021年5月6日 pm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