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神话传说真实故事-有关蛇的故事和传说?

神话中除了白娘子,还有什么关于蛇的故事?最近几年,大约是从《大圣归来》开始,我们看到很多传统的中国神话故事又纷纷被搬上了电影、电视,有些质量上乘的还成为了一时热点。这其中,《白蛇传》相关的影视剧,可谓是热点

神话中除了白娘子,还有什么关于蛇的故事

最近几年,大约是从《大圣归来》开始,我们看到很多传统的中国神话故事又纷纷被搬上了电影、电视,有些质量上乘的还成为了一时热点。这其中,《白蛇传》相关的影视剧,可谓是热点中的热点了,从去年到现在,一共有《天乩之白蛇传说》、《白蛇?缘起》和《新白娘子传奇》三部。

说到《白蛇传》,这确实是国民级的IP了,青蛇、白蛇、断桥、雷峰塔,几乎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其实不只是《白蛇传》,蛇这种动物,以及衍生出来的蛇女的形象,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人首蛇身的女娲娘娘了。所有的这些传说,以及背后的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白蛇传》产生的意识土壤。这应该才是《白蛇传》的真?缘起。

一、真?白蛇缘起:原始的蛇图腾崇拜

任何神话故事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民间神话传说的《白蛇传》自然也是这样。如果咱们尽可能往前追溯,白蛇传的“真?缘起”或许可以追到远古时代的蛇图腾崇拜。

女娲的形象,隐含着缘故的蛇崇拜

图腾崇拜想必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恐惧与崇敬。人们相信天地间的各种动物、植物都是有着种种神奇的能力的。这其中最受先民们崇拜的能力当属力量和生命力(生殖能力和生命长度)两种特质,前者衍生出对各种猛兽的崇拜,后者则衍生出一些植物崇拜。而蛇,在远古先民们看来正好同时具备了这两种特质:蛇是凶猛的野兽,同时蛇具备强大的生殖能力,另外蛇有夏季蜕皮的习性,这在远古先民们看来无异于重生。此外,蛇是冷血动物,在远古朴素的阴阳观念里自然是属阴的,再加上强大的生殖能力,使得蛇的形象与女性有某种天然的契合感。这应该是蛇女形象产生的某种底层逻辑。

华安县草仔山先秦蛇形石刻

但同时,远古先民对蛇的感情,又是很纠结的。蛇有很强大的能力,先民们羡慕这种能力。同时,蛇又是凶残的猛兽,可以说是远古时期人类最大的天敌之一,所以先民们对蛇又非常的恐惧。这份恐惧,实际上也为后世蛇和蛇女形象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很多朋友都知道,远古社会经历了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在母系时代,女性的地位是很高的。这种地位既体现在生产生活上,自然也体现在信仰方面。所以母系时代流传下来的很多神话中,女性的地位都是很高的。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女娲的形象,西王母的形象,可能就是一代代口述之后,后人对母系时代的某种追忆。

母系氏族社会

后来到了父系时代,随着男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自然也要提升自己在信仰上的地位。所以,父系时代的神话中,一方面男性神灵的形象开始增多,另一方面女性神灵的地位开始下降。蛇和蛇女形象的变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前面说过,远古时代的人对蛇的感情是很复杂的。随着男权时代的到来,属阴性的蛇的信仰地位自然开始动摇,很多原有的属性被分离出去,如力量、生命力等优点,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神话物种,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龙。而失去了神格的蛇,以及衍生出来的蛇女形象,就只剩下阴冷、凶残等负面的形象了。

二、吉凶不定:先秦到魏晋的蛇的形象

当然,神话形象以及观念的变化,往往都非常漫长。所以,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看到的蛇的形象,还是正反两方面都有的,表现出一种“吉凶不定”的状态。吉兆方面,比如著名的齐桓公和两头蛇的故事,齐桓公梦见两头蛇,被吓得不轻,神巫就告诉他这是好兆头啊,很快桓公的陈年顽疾都痊愈了。而凶兆方面,《左传?庄公》有“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之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亡”的记载。

齐桓公影视形象

这种吉凶不定的形象,在魏晋的志怪小说里也有反映。比如《搜神记》里有一则“女生蛇”的故事,大概是说一个官宦人家的女人生孩子,生出一个人类孩子的同时,还带出一条蛇,这家人就把蛇扔到了树林里。等这个女人去世的时候,有一条大蛇从树林里出来,以头撞棺流血,非常悲痛。这里的蛇似乎很通人性。

同样是《搜神记》里,蛇伤人的故事似乎更多,大概有13种,其中李寄斩蛇的故事记载的非常详细,大致是说:东越闽中,有庸岭,山岭中有大蛇出没,当地人没有办法,就定期的用村里的幼女祭祀大蛇。李寄是村里的少年女英雄,她主动请缨斩蛇,先用诱饵迷惑大蛇,后执剑斩杀。最后,李寄还取回了村中被献祭的幼女的遗骸。

三、由女神到女妖:蛇女形象的变化

伴随着蛇的信仰地位的崩溃,蛇女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的蛇女形象或许是女娲,那是人类的造物主。即便进入父系时代后加入了伏羲的形象,女娲依然有着很高的神格。

但再后来的蛇女,形象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其神格逐渐消失,开始往妖物的方向转变了,而且通常来说,偏向负面的形象。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刘邦斩白蛇的故事,白蛇最后化为老妪,而且在刘邦面前也并没有表现出过分强大的力量。

刘邦斩白蛇雕像

再比如《搜神记》里有一个很诡异的蛇女的故事:

元帝永昌中,暨阳人谷,因耕息于树下,忽有一人,著羽衣,就淫之。既而不知所在。谷遂有妊。积月将产,羽衣人复来,以刀穿其阴下,出一蛇子,便去。谷遂成宦者,谐阙身陈,留于宫中。

蛇女让男人怀孕生子,最后又把男人骟掉,带走蛇子,可谓是相当凶残了。

文史君说

回到我们开头说的《白蛇传》,远古的蛇信仰,以及早期民间传说中的蛇女形象,构成了《白蛇传》产生的文化土壤。可以看出,到魏晋以后,随着蛇的神格消解,其偏向邪恶的妖物的形象逐步确立。

参考文献:

1、马宜民:《白蛇传传播主题的嬗变及其文化内涵》,华东交通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李传江:《试析〈搜神记〉中的蛇文化》,《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华锋林:《福建闽越族蛇图腾崇拜遗存探析》,《福建文博》2016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有关蛇的故事和传说?

蛇的故事

蛇年,想起几则蛇的故事。

蛇是令人恐惧的。蛇又是神秘的。远古的时代,蛇是人的图腾,现在仍有一些国家视蛇为神。蛇在印度是神圣的,谁也不能伤害它。在印度,还有传统的耍蛇表演,玩蛇人将“蛇笛”一吹,蛇闻声起舞。其实蛇是没有耳朵的,只是看到人在扭动,蛇也扭动而已。意大利有个蛇城叫“哥犹落”,居民不论大人小孩都会养蛇。每年还要举行一次蛇节。蛇节这天,家家户户把自己养的蛇放在外面,任人参观。行人也随身带着蛇。蛇成为他们的宠物。

在神话传说中,蛇与人的起源有关。中国人的始祖女娲,就是人头蛇身。在汉代画像石刻上有伏羲、女娲两个蛇身相交的图案。西方《圣经》故事说,蛇原来有一双美丽的翅膀,到处自由飞翔。它怂恿夏娃偷吃了禁果――智慧果,于是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伪。上帝大怒,蛇受到惩罚,样子变得丑恶,并用肚子走路。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但人类从此有了智慧。蛇是为了人类受惩罚的,人们对蛇应当肃然起敬呢!

在文艺作品中,把蛇写成人,通晓人性,善解人意。《聊斋志异?蛇人》写一个蛇人靠大青、二青两条蛇卖艺。大青死了,二青便从山林中引来一条蛇为伴,经蛇人驯化,名小青。二青长得很大,不便携带,蛇人便把它放归山林。二青留恋不愿走,后来终于回到山林。二青回到山林后,野性复发,逐人为害。一日,蛇人巧遇二青,二青“暴出如风”。蛇人十分害怕。后来得知是二青,二青也认出蛇人,才化险为夷。蛇人告诫它“深山不乏饮食,勿扰行人”。蛇低下头,好像听明白了。人的感化力量,终于使蛇善解人意,具有“人性”。这故事对人性是一个讽喻。

文艺作品中,蛇又与美和爱情结合在一起。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白蛇传》,说的是蛇与人的爱情故事。一条白蛇化成美女爱上了许仙,结为夫妻。一个叫法海的和尚发现许仙有妖气,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白娘子去寻夫,于是水漫金山。法海借用佛法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永世不得翻身。法海也因粗暴干涉婚姻自由,玉皇大帝要拿他是问。法海无路可逃,只好躲到蟹壳里,至今不得出来。《白蛇传》情节曲折,白娘子千娇百媚,多情多义,令人感动。过去地方上每年端午节都要上演《白蛇传》。为什么端午节上演呢?传说白娘子在端午节多喝了雄黄酒。许仙掀起罗帐一看,只见一条大白蛇躺在床上。原来白娘子现了原形。白娘子是蛇,多可怕呀!爱还是不爱呢?许仙遇到难题。可爱与可怕就这样纠缠在一起,考验着人。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6日 pm10:04
下一篇 2021年5月6日 pm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