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用文言文翻译-文言虚词里“乃”可翻译为“于是”或“才”,请问什么时候译为“于是”;什么时候译为“才”?

文言虚词里“乃”可翻译为“于是”或“才”,请问什么时候译为“于是”;什么时候译为“才”?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

文言虚词里“乃”可翻译为“于是”或“才”,请问什么时候译为“于是”;什么时候译为“才”?

1、用作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语文文言文中“虽”字怎么翻译(有“即使”和“虽然”两种意思,什么时候用虽然,什么时候用即使?)?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已经发生的事情用虽然,还未发生的事情用即使。根据上下文来看在文言文中,“虽”,应该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假设,而在现代文中,“虽”意为“虽然,但是”表示转折。这是古今异义。当然,有个别特殊,需要多多积累,特殊记忆。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7日 pm3:10
下一篇 2021年5月7日 pm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