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高考文言文翻译需要用到特殊句式吗?直译可以吗?

高考文言文翻译需要用到特殊句式吗?直译可以吗?首先要明确,高考文言文翻译,特殊句式是常考的内容。为何这么武断?请参考每年的高考语文大纲:以2019年考纲为例:显然,考纲给出了特殊句式考题。请再看参考答案和标准:【解析】(1)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实词“顾”,反问句式“况……乎”和副词“必”。“顾”可译为“顾惜”“回头”,“况……乎”可译为

高考文言翻译需要用到特殊句式吗?直译可以吗?

首先要明确,高考文言文翻译,特殊句式是常考的内容。为何这么武断?

请参考每年的高考语文大纲:

以2019年考纲为例:

显然,考纲给出了特殊句式考题。

请再看参考答案和标准:

【解析】

(1)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实词“顾”,反问句式“况……乎”和副词“必”。“顾”可译为“顾惜”“回头”,“况……乎”可译为“何况……呢”,“必”可译为“一定、必定、肯定”。

(2)这个句子关键抓住虚词“以”,实词“重”,虚词“其”。“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重”可译为“加重”,“其”语气副词,表委婉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评分标准】(1)“顾”“况……乎”“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2)“以”“重”“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可见遇到特殊句式,你基本上必须按照其特定的形式给予相应的翻译,反问句式岂能翻译为陈述句式?肯定不行。

同时类似遇到省略句式,你必须给予补充省略部分,然后加上()以示说明。

考纲给我们提示了,那我们再看下2019年江苏高考卷如何出:

非。。。者,否定式,公非。。。耶?反问句式,自言=言自 自信=信自 倒装句式,

看来,两道题都是特殊句式的翻译。

可见考纲要求如此,考题也是如此。

特殊句式刚如何翻译?直译吗?

我们看下第一个翻译:

(1)见到他的人更加(越发)啧啧地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康庄=大道)大路上(躞蹀=小步子)小步行走的马。”

(2)然而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全(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非。。。者?反问句式依然翻译为反问句式。省略句式给予相应补充,倒装句式要适当调整。

更多回答,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我爱文言文教育”,更多内容与你分享。

语文考试文言文翻译我想拿满分,平时积累每个词的多个意思,现不现实?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可以这样说,文言文翻译要想拿到满分很不容易,而且只积累词义还不够。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把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的文言文翻译题抄录在下面,看一看,就明白我讲的话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不能孤立地去翻译题中的句子,必须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读懂它们,才能准确翻译题中的句子。

第二,只能直译,不能意译。也就是说要做到字字落实。

第三,关键词必须翻译正确。

关键词是决定这个句子能否翻译正确的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也包括活用和通假字。

关键词是国家考试中心提供给阅卷老师的参考答案上规定的词。

通常每个句子有2到3个关键词,这几个词是要求必须要译出的,一般一个关键词的分值是1分。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阅卷老师先要看你的答案中对关键词的翻译对了几个,然后再根据句意的流畅来评分。比如说,一个学生的翻译中只对了一个关键词,就能得一分,剩下的4分,要依据文从字顺的原则赋分。因为这个学生有2个关键词翻译错了,那么5分的题,他大概能得2到3分。

想要拿到文言文翻译的满分,就要积累下面的知识:

第一,实词的积累。

文言文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实词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以单音节词为主,后者以双音节词为主。

其次,文言文实词中还存在词义的扩大、缩小和消亡,以及活用和通假。

由于这样一些原因,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对应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时,就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例如:2019年考题1中的“苟”字,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是“苟且”,那么,用“苟且”去翻译该句中的“苟”字,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这个句子中的“苟”字的意义是“如果”,但是现代汉语中的“苟”字是没有“如果”的意义的。

所以,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积累是很费时费力的,而且量很大。

第二,虚词的积累。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虚词,而且用法繁多。它不像现代文,一篇文章中很少使用虚词,并且意义比较单一,容易理解。

文言文中,一个句子可能会出现几个虚词,一篇文章中,使用虚词的频率也很高,而且同一个虚词的出现可能会有好几个用法。

所以,虚词的理解就成了文言文翻译的一道难关,很多学生会望而生畏。

就拿文言文中最常用的“而”字来说,现代汉语中就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很单纯。但是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就很多。它可以翻译成:又、而且、并且、或、就、但是、却等,还可以与“尔”通假。

因此,文言虚词的积累也是很费劲和麻烦的。

第三,文言文语法的积累。

文言文中的语法,主要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主要意思是一个词的词性可以变来变去。简单说,一个词本来是名词,但在某个句子中就变成了动词,意义也跟着变化了。

比如:《黔之驴》中的“驴不胜怒,蹄之” 蹄,本来是名词“蹄子”的意思,但这个句子中却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蹄子踢”。如果不懂词类活用,翻译出来就大相径庭了。

好在词类活用都是有条件和标志的,只要记住活用的条件和标志,就容易掌握和理解。

特殊句式,指的是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句式。比如说,现代汉语中的宾语是不能前置到谓语前边的,但文言文中就可以前置。

比如:《石钟山记》中的“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个句子。代词“余”应该是动词“欺”的宾语,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把它放在“欺”字前边的,但文言文就可以。把这个句子还原成现代汉语句式,就是“古之人不欺余”。

这就是说,不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时就会出现错误。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指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置,它们都有固定的格式和标志词,所以掌握起来并不难。

第四,学会推断词义。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文言实词的意义都记下来,那么,平时练习和考试时遇到不明白的词,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学会推断词义。

推断词义有两种方法:

第一,根据形声字的形旁推断字的本义。

汉字的造字法中,形声字的占比最高,结构是形旁十音旁。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

比如“河”字,“氵”是形旁,本意与水有关。“可”是声旁,只表示读音,与意义无关。

由于形声字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它的形旁来推断某个词的本意大概是什么,然后确定翻译的意义不能脱离了该本意。

第二,根据上下文意义推断它最合理的意义。

词义是不能脱离语言环境的,所以,某个词在某个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必须要与前后文的意义相符。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平时练习和考试时,遇到不明白的词,就要学会根据前后文的意义推断它的合理意义。

总之,文言文由于已经脱离了我们的书面语,所以学习起来就有难度,但是勤于积累,考试时一定会得到好分数。

【原创文章,引用需说明】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7日 pm10:37
下一篇 2021年5月7日 pm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