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文言文范围-整部《论语》被纳入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经典阅读考查范围。对此你怎么看?

整部《论语》被纳入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经典阅读考查范围。对此你怎么看?这事儿,分成两部分看,经典阅读考察范围是怎么回事,放《论语》又是怎么样一种态度。北京卷语文前几年就开始考查名著阅读了,而且这两年的名著都是和十分的小作文结合出题的。这是在要求学生必须去读原著,不能只看看梗概和选段就去考试了。我自己空口无凭,下面,我们看看17年北京高考卷的一道题: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

整部《论语》被纳入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经典阅读考查范围。对此你怎么看?

这事儿,分成两部分看,经典阅读考察范围是怎么回事,放《论语》又是怎么样一种态度。

北京卷语文前几年就开始考查名著阅读了,而且这两年的名著都是和十分的小作文结合出题的。这是在要求学生必须去读原著,不能只看看梗概和选段就去考试了。我自己空口无凭,下面,我们看看17年北京高考卷的一道题: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不去读原著,基本上无法进行北京高考卷微写作这一项。不要以为这就是北京这几年的趋势,而是以后高考改革的趋势。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看看前几天教育部公布的语文新课标。
这里提到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以前过分重视选段(也就是课本的节选),而忽略原著的整本书的阅读。这种整本书阅读的教育理念,从叶圣陶那里就有了,而西方则一直都有类似的概念,并且一直实践。我们之前有周益民、岳乃红(我曾经有幸见过岳乃红老师推广整本书阅读)等老师对于这一块的探索。如今,这种教育理念将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以后正常的教育是,上课老师讲这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下课学生去整本读原著,之后,学生老师搞一个读书报告会。我透露一下,当年他们研究小学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六年下来阅读量不少于500万字,如果是初中,高中不知道是什么标准?

我们再看看新课标,新课标的附录二值得一看,这部分是:“关于课内读物建议”
北京市高考语文经典阅读考察范围,没有逃出这份附录二上面提到的内容。所以,这不会是少数省份面临的情况,而是以后越来越多的省份将面临的不读书没法考试的境地。过去的题海战术,将会成为历史。语文将会回归本质,阅读与写作得天下。

仔细研读附录二,我们发现,推荐的读物古今中外都涉及,各类文体具备,只是传统经典比例相对较高,这说明国家对于传统的重视,而且不是盲目封闭主义,而是兼容并包,容纳中西文化优秀书籍。而且,新课标里面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也是占据了不少学分。

今天把《论语》放进来,我觉得这不是孤立的事件,以后会逐步过渡,把更多的优秀书籍放入语文经典阅读范围。

至于《论语》我也想谈谈,《论语》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出处可疑,而且即使在那个故事的语境里,赵普也有抱怨的嫌疑。但,《论语》作为优秀的经典读物,我们还是需要阅读的。阅读不应该是一味的崇拜或者报着批判态度来的,要看见历史意义和时代局限性两个方面,相对客观,更加全面的看待《论语》。这种态度,也是新课标里明确要求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希望对这个回答有所帮助。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7日 pm11:40
下一篇 2021年5月7日 pm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