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文言文-“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六尺巷”现在是一个3A旅游景点,凡是到安徽桐城旅游的人们,都会去游览一番。其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角,全长100米,宽两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过去小巷的南边是清朝宰相张英的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六尺巷”现在是一个3A旅游景点,凡是到安徽桐城旅游的人们,都会去游览一番。其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角,全长100米,宽两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

过去小巷的南边是清朝宰相张英的府邸,北边是吴氏家的宅院。

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六尺巷,是北边吴家翻盖宅院引起的。

换言之,在清朝康熙年间,“六尺巷”其实是不存在的。

六尺巷的南边原先住着清朝宰相张英及其后人,是时张英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高权重,是康熙的红人。

六尺巷的北边是吴家的院落,是地方上一富户。

也就是说在过去两家之间是一墙之隔,是没有6尺巷的。

事情是这样:有一年,吴家翻盖房子的时候,吴家说这一隔之墙的“墙”是他家的。

张家却认为这堵墙是自家的,为这一道墙,双方争执不下。

吴家觉得自己家有钱,张家觉得自己势大,谁也不服谁就把官司打到了县衙。

县令有鉴于双方家庭背景深厚,想调解各退一步,但是达不成和解。

张家后人为了尽快结案,于是就给张英写了一封信,信中大概意思是说吴家要独占一堵墙,乞望帮我们出口气。

张英看罢信明白了这是宅基地纠纷,这种事农村很普遍。都是由于上辈人没有形成契约文字,或者明示权利,在翻盖房的时候就会出现纠纷。

张英心想,虽然只是一墙之争,如果处理不好邻居关系,低头不见抬头见,出出进进会很尴尬。

张英没有利用权势压制吴家,而是给自己的家人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意思是:不就是为了一墙之争吗?咱们让给吴家三尺,这不就解决了。

张英给家人上了一堂“政治课”,意思是不要在这上面斤斤计较,人活着争来争去,一闭眼还不是一了百了。

什么你的我的,一切都是浮云,长城依然在,当年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去了哪里?还用问?早死了!

张家后人有所感悟,老爷子说得话有道理既然老爷子发话了,张家后人大度让出了三尺地。

吴家一看这种情况深受感动,于是也让出了三尺地。这样一来,两家之间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尺巷。

现在桐城六尺巷口两端立着石牌坊,上面刻着“礼让”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纠纷要本着礼让三分的态度处理问题,用行动感动对方,于是就会出现“你推我让”美好的结局。

现在六尺巷成了教育人们礼让的宣传基地。

文/秉烛读春秋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8日 am4:30
下一篇 2021年5月8日 am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