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花木兰的文言文叫什么名字-《木兰辞》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究竟塑造了怎样的花木兰形象?

《木兰辞》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究竟塑造了怎样的花木兰形象?一般认为,《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对柔然的战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一首以歌颂女性为主题的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我们先说花木兰的形象,再谈《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花木兰的人物形象花木

《木兰辞》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究竟塑造了怎样的花木兰形象?

一般认为,《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对柔然的战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一首以歌颂女性为主题的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我们先说花木兰的形象,再谈《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花木兰的忠义形象

自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正统思想的位置。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围绕这个核心对个体又扩展为“仁智礼义信忠孝”等德目,花木兰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一主流社会价值观,即“忠”与“孝”,忠基于家国情怀层面,孝基于道德层面。

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表现家国情怀,而她们的“孝”也基本被捆绑在后宅,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等,也就是说,女性身上的“孝”基本被约束在“三从”之中。

但是当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走上战场之后,以男性的身份演绎了一场英勇杀敌的剧目之后,她的社会价值就被体现出来了,使“忠”与“孝”从一般意义上升华到家国层面,完美阐释了忠君和孝君思想。这不仅是统治者所希望的带有正面的积极的男儿形象,而且她的赫赫战绩更为她的人生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这也成为统治者最好的宣传广告。

所以,花木兰的忠义形象是以男儿的身份建立的,这多少有点可悲。

花木兰的高洁品格

作为女性是没有必要去服兵役的,但是花木兰去了,不仅去了,而且还立了功。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决定,本应由男性承担的责任落到了她的头上,这一去,前方即是无数个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女性如何克服与一群男性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不便,以及在战场上面临的种种不测,这其中实际饱含了女性包容和牺牲精神,这也是一种被隐藏了的的高贵品格。

相比之下,文中所提到的,她在功成名就,保住性命返回家园时,能够再见到父母乡亲,这种过山车一般的人生旅程,那些高官厚禄根本算不了什么,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回到她原来生活的地方,因为那里是爱的起点,也是爱的终点,这是最令人感伤的部分。

花木兰现实的悲观境遇,造就了她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个悲观主义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去做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她的乐观是她冲破女性局限,走上危险旅程的重要动因,也是她战胜自己的法宝。

那时去从军没一点好处,各项装备要自己置办,参军不仅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补偿,还要先倒贴。这样的事儿自然没人愿意干,于是官府就按兵籍去抓,“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如果你不愿意去,可以跑啊,于是很多男性就这么跑了,留下众多孤儿寡母。

花木兰之所以去从军,弟弟幼小,没有长兄,而自己的父亲又进入老年,她的从军之路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

在男权社会,女性扮演男性,去承担本该由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将妇女与男人置于同一社会角色,在赋予其社会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忽视了女性差异化的精神性别。

这当中并没有多少女权的快意,而是深藏了多少委屈无奈和痛楚。花木兰的出征是拜男性的软弱退缩逃避所赐,从而更加导致了两性关系的不平衡性,造成了花木兰悲观的人生境遇。

但是,她的勇敢、强悍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精神主义成为应对悲观社会境遇的最佳良药,富有治愈性。

《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木兰辞》传世的最大特点:角色反串

个人认为,这首民歌能够穿透上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这首民歌的角色反串的故事设计上。

女性在封建社会是一个辅助角色,一般都是在家庭后宅活动,而在这个民间故事中,女性不仅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而且还成了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这对于男性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和挑战。能够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肯定女性在战争中所取得的优秀战绩,这不仅是作者民主思想的体现,而且打破了传统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女儿当自强,花木兰女扮男装,角色反串,上战场杀敌,更何况是代父从军,家和国的情怀一样都不少,而这两种感情在现实中是最具感染力的,也是最具传播性的,民间影响力很深,直到现在,人们谈论起花木兰也是一个大赞。

角色的反串,使故事有了传奇性,故事的角色来自于底层大众,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既有利于民间传唱,又容易被改编,在不同时代,赋予主角时代的意义。

简洁明了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现存的北朝北方乐府民歌,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北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者除了汉人以外,也有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族人。乐府民歌涉猎的题材广泛,有反映人民疾苦的,有描写北国风光的,有痛斥统治者混战的,有描写爱情的,还有表现各族人民勇健面貌的,可以说,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往往是文学创作最宽松的时代,《木兰辞》就产生于那个时代。

全诗三百余字,说诗有点长,说民歌就是短小精悍。全篇以五言诗叙述,开篇采用民歌常用的一问一答式,诗中一共换了七个韵,每个小段为一韵。一般来说每个韵的字数是相同的,但是《木兰辞》别具匠心,每个韵的字数并不对等,而是错落有致,更易被乐人演唱。

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和排比在诗中比较容易识别,如对偶句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排比句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此外,还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文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参互成文,含而见文.”,通俗的理解为从多种角度,多个句子或段落分述,最终说明一个问题。比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都是说一件事,即木兰在准备参军的行头,既运用到了排比又运用到了互文,达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

再比如这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正常理解应该是对镜理妆,当窗贴花,这里的互文手法是为刻画人物象服务的,犹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十年前那个姑娘又回来了,一切还是依旧吗?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的前半部分,木兰从军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描写,到了后半部分,木兰入伍,征战和归来则是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

从当时现实条件看,如果人们乐于从军,根本不用十二卷兵书催。古代的从军打仗,冷兵器时代几乎都是靠肉搏,大多数兵卒都是有去无回的,恶劣的地理环境,战争的残酷,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女性的木兰居然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这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关键 还能得到官方的褒奖,这更是浪漫主义浓墨重彩的一面。

不管时代如何的演变,都不能掩盖花木兰的勇敢与担当精神,她都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8日 am4:33
下一篇 2021年5月8日 am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