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吾的区别 文言文-吾和余在古文中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中,“我”,“吾”,“予”,“余”有什么不同?你好,个人理解,意思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一般人表达“自己”的第一人称代词,用法也么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我感觉之所以有这么多,主要是不同的场合为了押韵或者叫顺口,用不同的词而已。比如说,宋濂的一句:余幼时即好学。你要是将余换成我,读起来就不好听啊有木有!再比如

文言文中,“我”,“吾”,“予”,“余”有什么不同?

你好,个人理解,意思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一般人表达“自己”的第一人称代词,用法也么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我感觉之所以有这么多,主要是不同的场合为了押韵或者叫顺口,用不同的词而已。比如说,宋濂的一句:余幼时即好学。你要是将余换成我,读起来就不好听啊有木有!再比如弟子规有一句,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你要非要用余与吾,吾与余,读起来简直要人命啊有木有。。。

PS宋濂那一句是:余幼时即嗜学,我写错了,抱歉~~

文言文里的“余”与“吾”通常代指我,哪它们在用法上有区别吗?

“余”、”吾”等,均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因不在此问题,故不做答)。

古代汉语代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除了”吾”、”余”,其实,现在使用的”我”字,也是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

如: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曹刿论战》)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圊忌讽齐王纳谏》)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圊忌讽齐王纳谏》)

“居,予语汝!”(《庄子:哌生》)

其中的”予”,通”余”,常用作书面用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之前,”吾”字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但是在否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就可以使用”吾”字了。到了魏晋以后,”吾”字已经普遍放在动词和介词后边使用了。

另外,古代的第一人称还有一个字:朕。在《书经》、《离骚》等少数先秦作品中也有使用的,如:屈原,就经常使用,自称为:朕。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待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规定只有皇帝自称才能使用”朕”字,自此,历代封建帝王均沿袭了这种用法…

吾和余在古文中有什么区别?

甲骨卜辞里就已经有第一人称代词“我”、“朕”、“余”了。“我”表复数,可以做领格、主格和宾格;“朕”表单数,可以做领格;余表单数,可以做主格、领格和宾格“我”就是“我们”、“我们的”;“余”就是“我”、“我的”。陈梦家先生指出,卜辞中“我受又”和“余受又”是不同的,“我受又”就是“商受佑”;“余受又”就是“商王受佑”。吾未见于甲骨文,但在西周金文里就已经出现了。(沈子簋,铭文第二句:敢告朕吾考。这里的吾写法和小篆没什么区别,就是五下面加个区别符号口。还有些金文用御来表示“吾”。二字上古音相同,所以可以说都是一个词。)值得注意的是“余一人”在商代卜辞中专指商王自己,未见“我一人”的用法。而西周金文中已经有“我一人”,貌似和“余一人”没有什么区别。可见西周时我和余就已经开始混淆。传世文献中有予字,其实就是“余”。不过“余”写成“予”可能已经是战国的事了。裘遽圭先生写过篇小文,考证“予取予求”的意思应该是“我取我所求取的”,这里予兼主格和领格,用法和商代并没什么区别。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8日 am10:01
下一篇 2021年5月8日 am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