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信文言文启示-商鞅变法为何要始于立信?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商鞅变法为何要始于立信?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徙木立信说的是商鞅变法之初,为了让秦国的民众相信官府的承诺,向市集民众宣告,如果有人将指定的一根木头由南门搬运到北门,即可得十金之赏,结果民众根本没人信,最后将搬木赏金加到了百金,一民众大胆尝试将木头搬运至北门后,果然如数领到了百金之赏。这虽然是个历史小

商鞅变法为何要始于立信?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徙木立信说的是商鞅变法之初,为了让秦国的民众相信官府的承诺,向市集民众宣告,如果有人将指定的一根木头由南门搬运到北门,即可得十金之赏,结果民众根本没人信,最后将搬木赏金加到了百金,一民众大胆尝试将木头搬运至北门后,果然如数领到了百金之赏。

这虽然是个历史小故事,却被大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在《商君列传》里。后人也用“徙木立信”这个成语来形容守信用的事和人。那么,这么小的一件事为什么值得将许多战争一笔带过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下“重墨”书于《史记》?其实,每个重大历史背景后面的小故事都必然与当时的历史重大问题息息相关。徒木立信之所以影响这么深远,必定是那个时代的诚信体系出了严重的问题,以至致积重难返,让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才能让当时的人们有如此强烈的反映。

当时“徙木立信”的故事表面让人大加赞赏的背后其实反映着深刻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在封建社会下,特权的社会地位远高于诚信是当时秦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统治阶级有特权,被统治阶级的许多权利必然被剥夺。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特权。刑治庶人不治卿大夫;赏不赏庶人尽赏卿大夫的制度必然导致绝大多数感到不公,在无力反抗这种不公时,多数人只会在心里仇视这种不公的存在,自然会对统治者的政令视若无睹,能怠则怠。商鞅变法之初的秦国,之所以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拥山川形胜而沦丧,守富饶土地而贫瘠,跟当时秦国的社会官与民、贵与贱、贫与富之间没有诚信关系极大。

立信是商鞅变法首先要破解的难题之一,立信的目的就是“赏罚必信”“政令一便是一,二便是二”,绝对不会因人而变通或者开特例。两千多年前的商鞅“立信理念”主要为三大部分:一是官府公信;二是官民公信;三是商业公信。

官府无信源于古老的战争征服吞并法则给征服者自身带来的不可取代的优越。不深读历史的人很难清楚,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并不是像今天这样的,统治阶级、特权贵族出于个人的利益考虑是可以随意对被统治阶级“食言”的,因为当时的被统治是一群被战争征服的部族、战俘、奴隶,他们生活在征服者的封国之内,只是为征服者创造财富的工具,他们连“国人”都不是,所以统治者根本不会考虑这群人的任何感受。

可这些被统治者终究是人,终究有思想。随着封国统治的不断靠战争来扩充土地,被征服者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庞大,统治者要管理这些被征服的族群难度也越来越大。当时的秦国社会情况就是如此,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发展壮大就是从不断征服周边的部族扩展起来的,《史记》载秦穆公时征服西戎大大小小部族就达五十多个,这些小部族经过战争被纳入秦国的范围。秦人吞并这些原始部族的领地来扩展了自己封国范围的同时,这些部族的战俘自然也成为秦人生产劳动的工具,并一直沿续了下来。

商鞅变法始于“徙木立信”的源头,就在于秦人脑中依然根深蒂固的征服者优越与被征服者的卑贱。立信其实是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拉回到同一公平线上,征服之族与被征服之族之间的法律、道义隔阂慢慢消除最终达到一致。如此一来,就能最大程度提高当时社会的活力、执行力和生产力。

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说明,公信永远不会过时,商鞅变法“徙木立信”是为了消除秦国族群之间的隔阂,也是为了构建当时稳定的社会环境提升国力和军力。如何从法律与道德上建立完善的社会最底线的公信环境正是那时当务之急,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考古发现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律》的资料来看,当时的秦国有关公信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了。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9日 am3:06
下一篇 2021年5月9日 am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