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用文言文不用白话文-文言文那么难懂,为什么古人不使用白话文?

为什么中国的古人写文章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话文呢?在“五四”之前,文言文是我国的基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字,“母语”文字就是官方规定的,被大众认可并接受使用的书面文字,所以,一切共众性的记录、交流等均需采用“文言文”,这就和现在的人使用“现代汉语”是一个道理,所以,写文章自然运用文言文。“白话”虽然也长久存在,但并非公认

为什么中国的古人写文章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话文呢?

在“五四”之前,文言文是我国的基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字,“母语”文字就是官方规定的,被大众认可并接受使用的书面文字,所以,一切共众性的记录、交流等均需采用“文言文”,这就和现在的人使用“现代汉语”是一个道理,所以,写文章自然运用文言文。“白话”虽然也长久存在,但并非公认的“书面”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白话文”慢慢被广泛采用,并在“五四运动”后逐渐取代了“文言文”书面语的地位。也因此,在“五四运动”时期曾有过“文白”之争。实际上,文言文被取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重大的障碍。

文言文那么难懂,为什么古人不使用白话文?

现代人只知道文言文难懂,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文言文的妙处。古人是非常聪明的,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最初的文字镌刻在甲骨上,如果用白话文那要浪费多少甲骨,竹简,更何况镌刻费时费力,而且记诵不易。发明用文言文则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龄的《促织》、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左丘明的《肴之战》、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要理解固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毋庸赘言,离不开大量的文言阅读。阅读文言文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唯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递到底的责任感。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9日 am8:11
下一篇 2021年5月9日 am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