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简单判断方法-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可通过“而”字的词类进行区别。如下:1、通过名词区别例:而,颊毛也。――《说文》译文:而,就是颊毛的意思。2、通过代词区别释义:通“尔”你,你的。例:《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译文:而你父亲做吏部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通过“而”字的词类进行区别。如下:

1、 通过名词区别例:而,颊毛也。――《说文》译文:而,就是颊毛的意思。

2、通过代词区别释义:通“尔”你,你的。例:《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译文:而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也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了。

3、通过动词区别释义:通“如”。好像。例:《察今》:“军惊~坏都舍。”译文:军士惊恐的声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样。

4、通过连词区别释义:表并列关系。例:《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译文:如果粮食很多、财力有余。

5、通过助词区别释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例:《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译文: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6、通过词缀区别释义: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例:《口技》:“俄~,百千人大呼。”译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来。

语文文言文中的而古义有哪几种用法,应该怎么区别?

而: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 连词(a. 表平列,如“多而杂”。b. 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 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 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3. 表(从……到……):从上而下。<连>(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3) 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4) 表示承接关系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5) 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6) 表示假设关系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代〉(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助〉(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 ér<语气>(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 ér〈动〉(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2) 另见 néng常用词组而后 而或 而今 而况 而立 而且 而外 而已 基本词义◎ 而 néng通“能”。〈名〉才能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动〉(1) 能够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9日 pm7:42
下一篇 2021年5月9日 pm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