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如何评价2017高考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不阅读原文直接做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该怎么做?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去年参加的高考,语文应该是一百二十几(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中考语文111(120满分),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是语文课代表。虽然我中考和高考语文不能说最好,但是我学习语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不阅读原文直接做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该怎么做?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去年参加的高考,语文应该是一百二十几(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中考语文111(120满分),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是语文课代表。

虽然我中考和高考语文不能说最好,但是我学习语文一直都较为轻松愉悦,也不太喜欢去背诵很多套路,去背诵很多范文,即使很喜欢语文,也不是很钟意文言文。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得说如果你想文言文直接不阅读原文就开始做题的话――孩子,你还是太天真了哦!!!

为什么要阅读原文后才做题呢?

  • 首先我们得知道高考语文的文言文题型的分值是很重的!如下:
  • (可能分值与实际略有出入)并且大家都知在高考前老师们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攻克文言文,可知文言文的重要性。
  • 其次呢,我们知道文言文下的第一题是断句。有些简单的句子,我们确实可以不看原文就能断出来,老师有时候讲题也会分析断句技巧,并高傲地说“这么简单!当然不看原文都能断出来了啊!”但是!我是万年不喜欢套路的girl!原文原文原文!在此刻就非常重要了!(等会儿会说到我做题的做法)
  • 第二题是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必须得承认,有些时候,并且是大多数时候,这道题不看原文是做的出来的,这题着重是考我们的文言知识储备。但也会有少数时候,相信你刷高考卷的时候也会发现,有些词语的意思有几个,你需要根据原文来确定它是否是正确的那个释义,并且有时候这道题的答案就在文中――妙啊!
  • 第三题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孩子,这道题,别怪老阿姨没提醒你,这题你想它有多坑就有多坑!错误都是出现在文中细枝末节处的,你不读原文,甚至你不深解其意,根本没法做啊孩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 通常我会先看第一题断句题,大概记得是哪句,如果刚好在原文中扫到这句,就赶紧先勾出来,如果没有扫到,那就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原文建议小可爱用笔指着边看边勾画),在阅读过程中看到再勾下来。
  2. 看完原文,第一遍如果完全懂了的话,就可以根据断句的前后文来判断该如何断句了,(这里自行运用老师讲授的关于断句的技巧,我就不照搬出来啦,相信小可爱的语文老师都会讲到的哦!)如果第一遍也一知半解的话,就再快速地读一遍,一般来说两遍就大概知道在讲什么了。
  3. 加点词的那道题真的是非常需要平时积累的,一定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好好背诵,踏踏实实地背(我学语文一直不是很踏实,但是这道题上一定要背扎实),该背的就背,也可以用刷题的方式背诵,有时候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4. 关于第三题,我建议还是一定要根据选项ABCD,回到原文中找到这段意思的所在处,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对照,才有可能不出错!这道题真的有时候挺坑的。
  5. 另外还有一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等意思、句法结构分析一定要跟着老师节奏好好记好好学,这个马虎不得哦,这个背诵是文言文的基础,也是大家读懂文言文的关键呐!

好啦,接下来送给小可爱们一句话哦(是我高中超级喜欢的一句话):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解微分方程时,大洋彼岸的海鸥正拂过费城。当你晚自习时,极图的夜空散满了五彩斑斓。当你为自己的未来踏踏实实努力时,那些你从未见过的风景,那些你以为不会遇到的人,你想要的一切,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最后祝大家高考金榜题名,语文成绩好炸天哦~有问题也可以私信我嗷~

如何评价2017高考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都说考生答完题盖上笔帽恰如利剑回鞘,今年940万剑客最有资格评价作文题。浙江考生孙愈表示:“感觉很新颖,但是这种题目做起来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也很有挑战,但是也让人有更加想做下去的感觉。”短短一句话里三个“但是”足见孙同学内心的百转千回。

新高考第一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三本“书”要怎么写见仁见智。研究作文教学近20年的浙江嘉兴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建人评价,今年作文题一改往年常见“鸡汤”文风,接地气、说实话,“思辨性,而且思辨性是开放的,最大的好处是引导当下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走向理性,高中毕业生能用比较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一些问题,这十分重要。”

  思辨,逻辑,提到这一点的还有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今年全国卷I的作文命题受到他高度评价。题干中说,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些关键词学生都应该比较熟悉,要挑选两三个词儿关联到一块儿,对学生要求很高。要筛选、要组合,其实是对学生的眼界、思维、认知能力甚至对我国大的形势都关联在一块儿,所以语文考试考的不光是遣词造句的能力,遣词造句后边其实是人的价值观、思维品质、表达个性。”

  考生家长的直观感受则是“死读书”越来越行不通。河北衡水家长陈女士说:“对我触动挺大的,这个命题需要考察学生综合素质,除了读书他要求学生了解最近几年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热点词,不是纯粹的读课本,面要更广一些。”

  安徽合肥六中高二语文年级组组长凌全发对此表示赞同。语文教学回归“大语文”之路,高考的引领不可或缺,“大的语文观实际上基本定义是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更重要、更新鲜的实际上是社会、现实和生活。”

  作文命题方向的悄然变化,不仅引领语文教学的思路转变,更反映社会变迁。时代的确不同了。上海高考作文题说“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高考何尝不是能力和运气的集合。

  对于语文,作文多重要;对于高考,语文多重要。作文命题正努力试图告诉所有人,一场考试的最大意义在于培育一种思维、养成一种惯性。考试止于考试,思维和逻辑的力量却如同今天父母在考场外的等待,伴随终身。

1

  试卷结构的变化

与大家的预期一致: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文学类文本一选择(四选一,分值3),二简答(分值5、6);实用性文本二选择(四选一,分值3;五选二,分值5),一简答(分值4);诗歌鉴赏一选择(五选二。分值5)一简答(分值6);默写二小题,高初中各一篇(前三后二句,分值3、2)。

  2

  试题内容的变化

文学类文本选取的是散文(林徽因《窗子以外》);实用性文本选择的是新闻类阅读文本,两段关于垃圾分类的消息(一出自新华网,一出自《人民日报》),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表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19题,考查语言得体,体现考点的覆盖与轮替;21题,考查推断错误,创新性强。

  3

  试题难度和考查导向

古诗文和语言运用难易适中。

古诗文阅读突出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考查,文言文选自《后汉书赵熹传》,突出人物的责任、担当、忠诚、仁义等优秀品质。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对尾联典故的赏析)与简答题(对首联表现的诗人性格的分析)都秉承往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重点考查,淡化程式化的技巧分析。

语言运用真正体现语言的运用性,不仅是语言知识,更凸显关键能力、学科素养考察。更突出语言使用的逻辑性(21题)。强化了学科特征。

一、选材变化大

  

1、实用类阅读选材有变化。

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实用类文本选的都是传记文学文本,今年考的是新闻体裁的文本,涉及的是有关垃圾分类处理的两段文字,是复合型文本,复合型文本是第一次在全国卷现代文阅读中出现。

2、文学类阅读选材有变化。

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文学类文本选的都是小说,今年考的是林微因的《窗子以外》这篇名家散文。

  

二、选文内容考究,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强,真正体现了高考不光是一种甄别和选拔,对考生和社会而言,更是一种学习和提升。

  

例如论述类阅读选的是《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一文,从外贸发展的接哦度来看青花瓷崛起的历程,论证外贸和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和审美观念的转变,指出了融合了世界文化的本土文化才是发展的王道。这无疑给考生和社会作了一次有益的历史思维高度上的学习和提升

而文学类文本《窗子以外》语言富有张力,对社会和人生的有形窗子和无形窗子进行了有意味的叙写,可读性和思索性强。

实用类文本探讨了垃圾分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三、考测能力点布局合理,又重点突出

  

今年尤其注重了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测,成了今年的一大亮点,现代文阅读有超过15分以上的题涉及了逻辑能力的考测。

  

  四、题型有变化

  

比如第21题,语言表达考了逻辑推断题,是全国卷的第一次。

  

  

  作文点评

董小玉(西南大学 二级教授)

从题型上来看,今年高考作文依然是给材料作文。总体来说,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自主发挥。今年作文提供的材料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次给出的材料是古今名言名句,属于哲理类。它让学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以期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它需要考生自己确立写作的标题、立意和文体。材料分别以《周易》、杜甫、李清照、魏源、鲁迅、毛泽东等古今名人名言引入,围绕胸襟抱负、人格养成、品行修养、批判精神、理想追求等维度展开,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使命担当、志向高洁、追求一流的精神品质。

今年高考提供的作文材料,内涵丰富、立意深刻、表达灵活,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高扬了时代的正能量。不仅考察考生的表达能力,更考察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当代经验的认知。

  这次的材料作文,体现了以下几个结合:

  第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杜甫、李清照、魏源、鲁迅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人,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他们丰满、深刻、灵动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看到生命中的智慧、趣味、境界。这些名句揭示了他们的品性志趣、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有很带劲的生命能量,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精神。

在当今这个泛娱乐化、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容易造就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空心人”。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除了金钱和时尚,别的都没有兴趣,这样的精神和生活现状,在今天的生活中非常普遍。这说明,我们面临着一个提高民族精神高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坚守文化教育的人性、诗性和书卷气。这次作文试题既深度关注现实,又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

  

  二、思想性与导向性的结合

  

在这些名句的理解中,考生要把握其内涵、寻找切入点、激活思维,挖掘“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精神力量与思想内涵。

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生命追求。

第二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现了思乡爱乡的家国情怀,具有旷远的意味。

第三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体现了追求一流的高洁志向。

第四句“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

第五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体现了文化人的筋骨与清醒的自我意识,不盲从于社会,为中华民族鼓与呼的使命与担当。

第六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揭示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精神理想,我们需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现实生活。这些语句既充满思想性,又具有导向性。

  

  第三,情感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材料中的名句渗透着“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温度:既有宏大的民族情,又有深深的故乡情,既有立足自我的奋斗情怀,又有关注现实的博大胸襟,既有自我的格调趣味,又有家国奉献的壮志情怀。这些情怀让我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如果分析的好就请记得点赞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am5:04
下一篇 2021年5月10日 am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