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我和吾的区别-吾与我,这两个代词的区别是什么?

古代汉语里“我”和“吾”的异同请问古?古代汉语里的“我”和“吾”,相同的是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同的是语法功能有细微的区别。“我”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例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夫子加齐卿相》)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国风?魏风?硕鼠》)而“吾”在先秦时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

古代汉语里“我”和“吾”的异同请问古?

古代汉语里的“我”和“吾”,相同的是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同的是语法功能有细微的区别。“我”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例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夫子加齐卿相》)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 国风?魏风?硕鼠》)

而“吾”在先秦时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

文言文中的我与吾用法区别,十万火急,到底什么时候用?

原文: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绝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客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吾与我,这两个代词的区别是什么?

“我”和“吾”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表第一人称代的代词。这两个字的古音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他们的意义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用法大致相同,但又有些区别。“我”和“吾”在句子中都可作主语、定语,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一、“我”还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用作宾语,而“吾”则一般不这样用。如:“今者吾丧我。”不说“今者吾丧吾”。只有当否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时,“吾”才用作宾语。如“不吾知也。”二、在同一句子中,当第一人称代词同时出现在主语和定语的位置上时,定语一般用“吾”,主语则用“我”。如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用“吾”作定语、而用“我”作主语的。“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我”作宾语而“吾”作主语。但这一区别不是很严格,尤其是在唐宋及唐宋以后的文章中,“我”与“吾”的使用就更带有任意性了。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am7:58
下一篇 2021年5月10日 am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