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表达了什么-愚公移山这篇古文主要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列子》一书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想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吗?感谢邀请!“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比如说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谓小编认为是“人定胜天”的思想

《列子》一书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想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吗?

感谢邀请!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比如说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

所谓小编认为是“人定胜天”的思想,不错,就是人定胜天。启发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不怕艰难险阻。只有人定胜天,没有天定胜人的说法,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相信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坚定不移的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大有可能。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幢景和向往。为了一条康庄大道,他们坚韧不拔,奋斗不息,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用智叟的话说,他们在干一件没有尽头,豪无希望的蠢事。殊不知,正是这种勇于干蠢事的精神感动了上帝,最后把两座大山搬走了,愚公移山成功。

当代的一些青少年也会认为,当年的愚公确实很蠢,你不会移民吗?难道非得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不可吗?这说明他们经历有限,阅历不深,不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愚公移山,重在学习愚公精神,干一番事业,做一件事情,只有奋力拼搏,百折不挠,才能取得成功。当然,也不能一味蛮干。

愚公移山这篇古文主要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故事,表达了“恒道”的理念,借故事申道明义。“愚公移山”故事得到广泛流传,在文学、哲学、甚至在民间信仰中都得到新的解读。

白话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am9:28
下一篇 2021年5月10日 am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