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所的用法及例句-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往;去。如;好像。又如:于何(如何)〈介〉如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又,如成于机杼。介词,到。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表示动作、行为的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 于 的用法:往;去。如;好像。又如:于何(如何)〈介〉如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又,如成于机杼。介词,到。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不拘于时。 例句: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又,如成于机杼。译文如果有本领可以达到目标而没有做,对于别人来说是可以嘲笑的,而发生在本身是有悔恨(后悔)的。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于:于时(在此)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所”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所在文言文中总共有多少种?

1、处所,地方。

例句: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例句: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句: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4、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句: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在中学语文文言文中“谢”字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

1、《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2、《世说新语》――刘义庆

3、《卖油翁》――欧阳修

4、《三峡》――郦道元

5、《陋室铭》――刘禹锡

6、《爱莲说》――周敦颐

7、《强项令》――范晔

8、《小石潭记》――柳宗元

9、《记承天寺夜游》――苏东坡

10、《桃花源记》――陶渊明

11、《岳阳楼记》―― 范仲淹

12、《鱼我所欲也》―― 孟子

13、《出师表》―― 诸葛亮

扩展资料: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pm2:02
下一篇 2021年5月10日 pm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