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的使用环境-文言文是古代的大众语言还是文学语言?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那么口语诗和“丑书”是文化的倒退吗?为什么?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那么“口语诗”和“丑书”的是文化倒退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一、一种文化是进步,还是退步,有其标准。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到底是代表了一种进步,还

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那么口语诗和“丑书”是文化的倒退吗?为什么?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那么“口语诗”和“丑书”的是文化倒退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一种文化是进步,还是退步,有其标准。

  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到底是代表了一种进步,还是代表了一种退步,是有衡量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即经过时间的检验,证明了这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就是进步的,反之,就是退步的。

  二、几种文化现象的定位

文言文到白话文、“口语诗”和“丑书”都应该属于文化现象。那么如何来定位它们呢?笔者是这样看的:

  1、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文言文一直承载着记录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白话文的出现,加速了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

  相较于文言文的晦涩,白话文迅速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主要源于其对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根据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文言文走向白话文是一种进步,无可争辩。

  2、“口语诗”

  “口语诗”就是口头语言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只不过带点儿诗意而已。从历史来看,我国的“口语诗”出现还是比较早的,《诗经》中就有,那是古诗中的口语诗。新文化运动出现之后,刘半农、胡适等都有过口语诗歌的创作,当代的田间先生、臧克家先生等也写过这种作品,现代口语诗歌就更多了,也不乏名家有所涉猎。但都不是主流情况。

  根据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口语诗”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丝毫没有形成过潮流,受众面也非常狭窄,因此它的出现,根本谈不上文化倒退,也上升不到这个高度。

  3、“丑书”

  “丑书”是现代的产物,是指在许多展览作品甚至获奖作品在创作时“不往美观上去写”,有意漠视用笔,破坏结体,夸张变形等等。

  相比书法的主流书写情况,“丑书”的受众面极其狭小,注定不会动摇主流书法的根基。

  根据朴素历史唯物主义标准,“丑书”只能算作一种文化现象,其天生的狭隘性注定其不可能影响社会文化大的发展趋势,根本上升不到这个高度来加以讨论,不能算作文化倒退。

  综上所述,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进步,是被朴素历史唯物主义标准已经证明了的。而“口语诗”和“丑书”只能归为两种文化现象,它们先天的狭隘性,注定了它们不会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向好发展,算不上文化倒退。

  

文言文是古代的大众语言还是文学语言?

文言文在古代是属于书面用语,并非普通大众的口头用语,因为古代社会,平民百姓受教育程度是非常低的。

那什么是书面用语?阮文在《文言说》中说的很清楚:“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语。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

阮文的这段话本身就是文言文,释成白话文如下:

“古人没有笔墨纸砚的便利,往往铸金属或是刻石,才可以传到久远;那著在简策的,也有漆书刀削的劳苦;不像现在人的落笔几千言,讲事情很容易啊。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说:“直言叫言,论难叫语。”《左传》上说:“言而没有文,流传得不远。”这为什么呢?古人用简策来传事的少,用口舌来传事的多,用眼睛来治事的少,用耳朵来治事的多。所以同样是一句话,转辗互相告诉,一定有错误的。这就要求节省言词,调和音韵,把言语做成文章,使人家容易记诵,不能增改,并且没有俗语夹杂在中间,才能达出意思,才能行到远地方。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pm2:40
下一篇 2021年5月10日 pm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