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曰后断句吗-初中文言文,常规断句,一般在什么后面断?

初中文言文,常规断句,一般在什么后面断?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

初中文言文,常规断句,一般在什么后面断?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在文言文中,有是不是虚词?需要在有字后面断句么?

一、古人断句的符号,只有两个:「、」「。

」但更早之前连这两个符号也付之阙如。故当语气需做停顿时,会用上一个不具意义的单字来达到断句的效果,这类单字称为「虚词」或「语助词」,又分为语中助词、语末助词。当然并不是每个句子的结束都有语末助词;语中助词亦然!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刻意不加标点符号,更可看出那些虚字的效用。)以上出自韩愈〈师说〉,句中「」的字是为语中助词;『』则为语末助词。二、有时候,则会用不具意义的字来作为感叹、或疑问,其主要功能虽非为了断句,但类似今日的惊叹号、问号的语末助词;因此也有了断句的效果。例如:子曰已「矣乎」(感叹)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语末助词)。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提问」中的「反问」)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pm10:44
下一篇 2021年5月10日 pm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