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例句-鸿门宴中的定语后置句有哪些?

用文言文写3-5个定语后置句,3-5个状语后置句,类型不限,可单句,可成段,自己写的就行?文言文状语后置句例句如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文言文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

文言文写3-5个定语后置句,3-5个状语后置句,类型不限,可单句,可成段,自己写的就行?

文言文状语后置句例句如下: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2、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文言文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 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的标志是什么?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鸿门宴中的定语后置句有哪些?

鸿门宴中定语后置句只有一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该句式为定语后置句中的中心语+数(量)词

定语后置句常见的类型有: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

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

⑥(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要注意: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⑦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⑧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

⑨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1日 pm2:17
下一篇 2021年5月11日 pm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