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总结-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4、【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文言文中则的用法?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规类 1.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2.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及日中则如盘盂。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⑧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5.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②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0.复合结构的用法 (1)“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2)“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1日 pm7:48
下一篇 2021年5月11日 pm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