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课的时候,如何活跃气氛不会枯燥无味?

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课的时候,如何活跃气氛不会枯燥无味?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定是重中之重,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县中”,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语文课堂,一半贡献给了文言文和诗歌,一半贡献给了试卷。而讲评试卷的过程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讲文言文和诗歌。如果让学生觉得老师讲文言文枯燥无味,那基本上意味着学生三年的高中语文课堂,都将在枯燥无味中度过了。从

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课的时候,如何活跃气氛不会枯燥无味?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定是重中之重,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县中”,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语文课堂,一半贡献给了文言文和诗歌,一半贡献给了试卷。而讲评试卷的过程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讲文言文和诗歌。如果让学生觉得老师讲文言文枯燥无味,那基本上意味着学生三年的高中语文课堂,都将在枯燥无味中度过了。

从高中语文老师的角度,上文言文课程中老师出现的最常见问题是赶进度,重词义积累。一篇文言文,一节或两节的时间必须字词梳理好;讲试卷中的文言文,上来就是积累词义,老师台上读,学生台下记,一节课下来,试卷写满了,老师功成身退,留给学生一堆知识点。――这样的课程,学生认真去听去记,当然会有收获,但枯燥无味那也是必然的。


想要摆脱文言文课堂的枯燥无味,语文老师一定要调整思路,不要想着一节课把多少东西“灌”给学生。――一节课让学生积累三五个实词,学生会有收获感,但你一节讲满满一黑板的实词虚词,还都是一词多义,每一个词要列12345,让学生怎么提得起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觉得老师就像是孔乙己在告诉他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

所以我在课堂上,一节课让学生积累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一定不超过五个。一节课五个,高一开始积累,到了高三,再多实词也都能掌握了。

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干嘛?一是引导学生去运用实词,二是讲解相关的文化常识。前者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后者是展现老师的个人博学和风采,去吸引学生。

课堂上要求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去运用,去写文言语句。语言学习不去运用,一定不会有人感兴趣,但若结合现实生活,或者刻意用某个文言实、虚词造句,那种维和感和新鲜感会让学生兴趣大增。

比如在讲到“使”这个词的含义时,让学生去翻译一句话:使使赵王使使使于秦。这句自造的语句让学生一读便有兴趣,并试着对照刚刚积累的多种含义去尝试翻译,最终得出结论:

使(如果)使(让)赵王使(派遣)使(使者)使(出使)于秦

一句话,基本囊括了“使”这个实词高中阶段常见的所有词义,学生以后见到这个字,自然就能想到这句话,并且联想到多种含义。

每次积累了一些词的时候,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创作,写上两三句文言,把词嵌入进去,然后当堂展示,大家去品评写得如何,用得合不合适。对古人的作品,学生可能没有兴趣,但去点评同学的“作品”,学生一定很踊跃。而且,长期坚持下来,还真有学生对写文言文越来越有兴趣。


再就是讲解文化常识。比如在讲《鸿门宴》的时候,专门分析座次,在讲完古代堂、室内座次顺序后,要求学生去做题:孙坚领着孙伯符、孙仲谋、孙叔弼、孙季佐四人家宴,请合理安排他们的座次。

本来文化常识相比于词语积累就更吸引学生,再在讲解中穿插讲解一些古人典故,把文言文变成讲故事,课堂气氛自然会好很多。

语文文言文的课堂,不应该是纯粹的记笔记,背琐碎的知识点,而是应该在适当的知识积累之外,多一些文化的熏染,多一些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觉地感觉到文言文的趣味性。


更多知识敬请关注“金牌小书童”,混迹省重点高中多年,愿与各位分享语文学习经验。

教科书里的文言文,有不少地方的解释或者翻译是欠妥的,上课时老师该怎么办?

其实不止语文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错误之处!

如果教师本身专业水平不错,可以给学生规避这些错误,或者对于没有统一标准的,把多种情况都讲解一下。但很可怕的是很多老师自己也不知道存在哪些问题,甚至因为自己专业水平的原因而存在授课的错误,我觉得这存在是非常大的问题的。

以我曾经看过的文言文为例,我是教授物理的老师。因为喜爱古典文学的缘故,自己买的很多语文相关的书籍。涉及到文言文或者唐诗宋词的,我从不看里面的注释,都是自己细细品读里面的意境和含义。

有一次看到了《木兰诗》。里面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我印象很深刻,初中的语文教师都是把“唧唧”翻译成“织布声”,但我自己结合这四句意思,品读这四句话总感觉应该翻译成“叹息声”。因为第三句是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能听到木兰叹息的声音。后来又读到白居易先生写的《琵琶行》里面有一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问此语重唧唧。这里也是把“唧唧”一词翻译为“叹息声”。

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自己不敢妄下判断,就去请教了很多语文老师。最开始语文老师都是果断的告诉我就是翻译为“织布声”,我把《琵琶行》拿来做对比,他们也是讲不出个所以然来,扯来扯去,最终结论也是“织布声”。原因很简单,教参上翻译为织布声,就这样按照教参教。

后来请教了一位老教师,通过多方查询资料告诉我,就应该翻译为“叹息声”。

这个事已经过去有几年了,现在我看网上两种翻译都有。这本身没什么,文言文,理解不同,翻译结果不同。

但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很多老师对此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知道照本宣科,拿着教学参考,依葫芦画瓢,给学生讲解。自己连最基本的思考都没有。或者说,自己也没有深入的读过、理解过文言文,就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我觉得这种教育太可怕了,事后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交给诸如此类的教师,自己能放心吗!

难怪现在社会上不断的提出一些理论:现在的老师都是当年班级里的差生(好学生谁来当教师),能教好学生吗?

作为教师,听到这话感到心里很不舒服。但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教师是需要迫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

例如我所教授的物理学科,我以前也替一些学校面试过很多物理新教师,可以说有一小部分应聘物理的教师对物理也是一知半解,但由于大部分学校急缺物理教师,也是一概全招。甚至一些非本专业本学科的人来教某一学科,这在小学初中应该都不新鲜。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目前的这个发展水平,这种现象很不正常。

因此,对于题主所提问题,我觉得应该提高教师准入门槛,严格教师资格考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才是正道。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1日 pm8:42
下一篇 2021年5月11日 pm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