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启示-凿壁偷光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凿壁偷光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

凿壁偷光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启示:据说香港有一学者,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凿壁借光的故事之后,以为凿壁的成本远大于借光的收益,遂断定这个故事纯属虚构。他的话不无道理:在前现代的条件下,照明工具不管是油灯还是蜡烛,光芒都极其微弱,灯光穿过屋子和凿出来的洞之后,还能不能让人看得清书,实在值得怀疑。凿壁的成本则极其复杂,首先,凿壁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会带来可能导致纠纷的外部性或侵权问题,具体而言,则与被凿的壁的产权状态有关。如果壁属邻人,这是典型的侵权行为,会遭到邻居家的反对,多年前有邻居在我家老屋的后墙上楔了根木头橛子用以拴牛,我爷爷差点就和人家动了家伙,凿壁行为险些引发持械(铁锨、锄头)争斗。如果凿的是共有的或自家的墙,就存在一个外部性的问题,因为邻居的隐私从此不保,邻居家即使不激烈反击,也会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用什么东西挡住这个洞,如此一来,预期的借光收益也就没有了。总之,在理性假定之下,凿壁借光实无道理。 那凿壁借光的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凿壁借光的故事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分析,凿壁借光有没有道理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落后地区的农业时曾发现,那些看似落后的、非理性的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极大的理性,如落后地区的农民不愿意种植高产的引进作物,而坚持种植传统的低产作物,不是因为他们无知,而是因为传统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更强,这样的选择可以降低风险。张五常也常说当我们认为某种社会行为缺乏理性的时候,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背后隐藏的约束条件,将这些约束条件考虑在内,许多非理性的行为就能得到合理解释。凿壁借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将凿壁借光的收益仅仅局限于“光”这种物质,这种行为的确得不偿失,但如果将其收益扩张至名誉、知名度等无形资产,并考虑到特定历史背景下,这种无形资产的特殊价值时,其合理性就表现出来了。凿壁借光的故事记载于《西京要记》,讲的是西汉匡衡的故事。匡衡何许人也,西汉的一个穷孩子,聪明、好学,一心向上,力求能加官进爵,进入社会上层。但一个穷孩子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西汉还没有实行科举制,官员的选拔依靠“举荐”,这种情况下靠个人奋斗金榜题名显然不可能,要当官必须先引起具有举荐权的社会名流的注意并获得其欣赏。匡衡天资聪明、饱读诗书、谈吐优美,再加上凿壁借光的作秀,果然获得了当时的大文人萧望之、梁贺的好感,由萧望之亲自上书举荐,从此踏上仕途之路,先后出任过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出任丞相,建始四年(前29年)被罢黜。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1日 pm8:58
下一篇 2021年5月11日 pm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