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有必要看全文并翻译吗?文言文阅读有能必要看全文并翻译吗?首先回答,文言文阅读有必要看全文。因为前后句都有联系,不能断章取义,孤立的分析一句话有时就不能完全正确的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如:《岳阳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其喜洋洋者矣。”这段文字是对岳阳楼晴天时的景物描写。最后一句是寄景抒情。

文言文阅读有必要看全文并翻译吗?

文言文阅读有能必要看全文并翻译吗?

首先回答,文言文阅读有必要看全文。因为前后句都有联系,不能断章取义,孤立的分析一句话有时就不能完全正确的分析这句话的意思。

如:《岳阳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其喜洋洋者矣。”这段文字是对岳阳楼晴天时的景物描写。最后一句是寄景抒情。“其喜”是指代看到.前面的岳阳楼晴天景色后,那种喜悦心情。如果你不读前段景物的描写,就不知“其喜代替什么。这种情况很多。如“之”等指示代词也必须通读全文才理解“之”指代什么。又如“之所以”,“是以”“故”都是表示结果的。:你心须通读先文才能理解后面的结语。例子很多,不再烦叙,

所以说文言文阅读必须通读课文,背颂全文,在通读背颂中理解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文言句式的运用,,了解散句,对偶句如何压韵,及其语言特点。

至于用不用看翻译,初学者要看翻译和注解帮助理理解,文言文读多了懂得虚,实词的用法,及句式等的运用,自已就能翻译。别人的译文,对你来说也只是参考。学习文言文最好卖一本文言文词典,遇到难处问问词典什么都解决了

我如没说明白请指正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

熊芳芳

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而时隔16年,我们仍在原地踏步。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视,它是我们借以通往彼岸的桥梁,若不借助它,我们与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们的目的地不是桥梁,是桥梁尽头的彼岸――古人的心灵与思想。也就是我们的导师李丽华老师所说:“读文言文,最终的目的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

我想,这是我们读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今天的生活里,我们说话写字都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意义。那些“言”所承载的灵魂与呼吸,才与我们有着真正深入骨髓的关系――在那里,我们可以寻获一个民族乃至这一民族中每一个体的生命密码。

这才是文言文的核心价值,也是它最永恒的价值。

“真正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得按顺序讲不可的,非得扎扎实实落实的语文常识、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吗?非也!……中国的古代经典,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经典之中的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蕴藏于其中的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刘华《究竟应当用什么去“迷”学生》)。

我并不否定“言”的作用,相反,我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基础的东西。我会不定期地给学生讲古文化知识专题,也会十分细致地给学生讲现代汉语的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但这样的工作,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做的,我讲过专题之后,会在之后的文本教学中有所强调和考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这样的工作,在高一上学期就应该做个扎实。

我也并不否定逐句逐段地翻译。有些文本需要这样稳扎稳打,字字落实。但不要每一个文本都这样做。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以奉为圭臬。对教育而言,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而打破文本的“自然秩序”,用教师的智慧去重新解构,设计编织,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好的“变”。因为毕竟,逐字逐句的翻译一个文本,学生只需要借助工具书,不依赖老师也可以做到。

那么老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我还是必须再度提到孙绍振教授的那句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之一。

我说“之一”,是因为,把“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给“讲出”来,这是一种存在价值的体现。(还有另外的体现。譬如:有时候不用我们自己“讲出来”,而是想办法给“逼出来”――从学生自己心里爆破出来。)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能够站在高处,把握这个文本的全局,并且有独到的发现。要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子,看到亮光;拨开一片云雾,见到太阳。

我也绝对赞同在课堂上突破重点字词,这个当然是必须的。教材上的注解固然已经很详细了,但程度不同的学生,理解力不同,而且,即使是程度很好的学生,教师仍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哪怕是课本已经作了说明,教师仍有必要提取出来加以强调,或者相机进行归纳整理,将新旧知识关联对比,加强记忆,形成知识体系。

我只是想说:不要脱离了“文”的环境去解决“言”的问题。要培养学生依据“文”的环境去理解“言”的能力,让每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关联起来,进入学生的情感磁场和思维轨道,从而能够用已知推导出未知,这样长期积累,语感养成之后,遇到一个陌生的文本,他们便基本能够凭着对文意的理解对素未谋面的“言”做出准确的推断。

离开“言”,“文”无从附丽;离开“文”,“言”成了一堆瓦砾。文言文终归还是一篇文章,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组合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文”,也成全“言”。爱克曼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灵魂在场的生命体,仅仅研究它的毛发或指甲,我们会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时候,不求甚解也是一种阅读方法,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不求甚解尚能把握大意有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何况,整体感受往往能够带动对局部的理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最大的作用就是淘汰你这种人。

因为买菜用不到函数、几何,于是高喊数学滚出高考;因为搬砖用不到英语,所以支持英语滚出高考;因为做个键盘侠不用懂编程、洋流、置换、遗传规律和磁场受力分析,所以信息、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学得差也无所谓。但是有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喷子的历史、政治你学好了吗?有助于你线下约架的体育你学好了吗?有助于你撩妹的艺术你学好了吗?有助于你成为一个正常人的心理课你学好了吗?

目前国家为中学生设计的课程都是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知识。为了照顾地区教育不平衡,课程内包含的知识量和难度都是按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毕业的程度去制定的。换句话说,一个正常考进高中的学生应该百分百能正常毕业。

而语文课程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是历朝历代文质俱佳、且难度中下的文本。即使没有老师教,正常中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课外辅助资料也能顺利自学。比如我们从《孟子》中摘一段理解难度低的《王顾左右而言他》进课本儿,又不是要你学整本《孟子》。

你觉得文言文毫无用处,要么是你学不会,要么是你不知道怎么用。

学不会说明智商低;不知道怎么用还是因为智商低。

而造成你智商低的根源在于你始终用“有用&无用”的思维在衡量知识。

拿“有没有用”来衡量知识,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思维。实用主义思维的显著特征就是急功近利。事实上,实用主义者眼里的“没用”,实际上是没有直接的“用”而已,也就是你没有直接靠这些知识赚钱罢了。但在生活中间接用到数学、英语、文言文的地方数不胜数,更何况每一门学科都在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无用之用”。

哦,抱歉。以题主的价值观和智商恐怕不百度无法知道“无用之用”的意思和出处吧?

如果您认同本文,请“点赞”、“评论”或“分享”,以让本文被更多人看到。谢谢。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2日 am5:51
下一篇 2021年5月12日 am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