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说话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古人沟通为什么要用文言文?白话文不好吗?古人交流,分书面语和口语两种。书面语就是问题中所说的文言文,主要是在文字产生的年代还没有纸张,人们只能把文字刻到甲骨或竹简上,由于刻制比较费力,储存需要大量空间,所以要求文字尽量简约,于是就产生了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至于人们的日常交流,我想还是口语化的

古人沟通为什么要用文言文?白话文不好吗?

古人交流,分书面语和口语两种。书面语就是问题中所说的文言文,主要是在文字产生的年代还没有纸张,人们只能把文字刻到甲骨或竹简上,由于刻制比较费力,储存需要大量空间,所以要求文字尽量简约,于是就产生了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至于人们的日常交流,我想还是口语化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如果日常交流也之乎者也,会很拗嘴,也是听不懂的。后来随着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出现了纸张和印刷术,一些半文半白的作品开始大量涌现,如《四大名著》、明清笔记小说。等到了五四以后,书面语和口语正式合二为一,就全被白话文取代了。虽然这以后书面语很讲究规范,但与口语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了。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这与书写工具的发展有关。在毛笔、纸张发明之前,人们书写文章是刀具将文字刻在竹木简上,商朝时更是刻在甲骨上,你想刻字是多么的难,若要用白话文,那得刻多少字。因此就要求在写文章时字数越少越好,每个字所表达的意思起丰富越好,每句话越简洁越好。

我们看电视上,秦汉以前所有书籍都是一捆一捆的竹木简,传说秦始皇每天要阅读一吨多重的奏章,那要是用白话文恐怕得多几吨。而且文人、大臣们都还得配专门的刻字工,用来刻写文字。毛笔发明后不用在刻字了,但还没有纸张,还得写在竹木简上,另外还可以写在丝绸、羊皮等器物上,但这些东西都不方便大量使用,因此文章还是以简洁为好。

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才大量生产,人们可以用纸张写文章了,但是由于生产力落后,纸张的生产量十分有限,再加上没有印刷术,所有文章都需要人工去抄写,这些都费时费力,因此还不能用白话文去写文章。

唐朝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书籍才得以印刷,但是每篇文章都得刻一个版。到了南宋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才得以大幅提升,因此文人写文章才慢慢写长,话本才出现。到明代时书写、印刷工具已十分成熟,除官方文章外小说得以繁荣,但由于人们写文章的习惯,小说的语言中仍还有大量文言文,但已经出现了许多口语。特别是为了说书人的方便,也为便观众能听得懂,白话文也逐渐出现在小说中。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坛刮起了新文化运动,白话文正式成为人们写文章的语言方式,文言文这时才淡出人们的写作视野。但还有一些老旧文人习惯用文言文写文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向老百姓普及,人们才彻底抛弃文言文。

古代人们都是用文言文交流吗?白话文是怎么兴起的?

古代人平常说话并不像文言文那样。书面语言与口语一直都有所区别,古代人平常说话也是口语化的,连皇帝都是这样。朱元璋的圣旨就很口语化,如其中一道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朱元璋没文化,那我看看雍正给年羹尧的“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上对天地神明,尔用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可见古人平常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先主要在一些话本、小说中用。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流传开来,像大家熟悉的“三言二拍”就是白话文为主。现代意义的白话文是在胡适、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之后才变成现在这样的。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2日 am10:21
下一篇 2021年5月12日 am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