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作用-你认为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你认为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背景:现代白话文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而文言文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古代人说话也属于白话文,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白话文不利于传播和沟通,所以形成了一套书面语言,这就是文言文。现代写作用的白话

你认为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背景:现代白话文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而文言文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古代人说话也属于白话文,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白话文不利于传播和沟通,所以形成了一套书面语言,这就是文言文。现代写作用的白话文起源于五四运动以后,建国后推广以北京地区方言为蓝本的普通话,此后,白话文得以迅速普及。不到一百年,人们书面写作,几乎都用白话文,不再用文言文。

文言文曾经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语言。

不只是在中国,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他们曾经的书面语言也是文言文。唐朝以前,日本的文字几乎只有文言文。那些国家后来虽发展出本国语言,但文言文仍然有部分保留。

首先,作为中国人必须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知道――文言文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演变离不开文言文,文言文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文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文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国的气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还在于传承中华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一种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记载着我们祖先在思想、科学、文艺等方面的高度成就,是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坚决不可丢弃的。

所以,文言文是财富、是遗产,要一代一代中国人接力传承下去。

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

1、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学习我们祖先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智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我们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2、不学习、读不懂文言文,也就不会懂古代文献。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宋词、小说、曲赋等等,它们的智慧与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暗淡,而是愈来愈发出其夺目的光辉。

例如: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就是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整理的。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有巨“珠”“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为人处世的许多原则、理念得益于《周易》;

治国经营之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史记》、《资治通鉴》多有总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保健知识可以与现代医学媲美

3、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文言文写成的。依据文言文,我们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你能读懂文言文,你就可以跟孔夫子交谈,跟孟夫子见面,等于彼此能够沟通交流。通过文言文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

文言文并没有完全退出我们的现代生活。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如“总而言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闻过则喜、反之、出污泥而不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等。所以它并没有消退、死亡。

文言文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有哪些?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说话的?又是怎样写家信写文章的?

我能想到的古代人说话方式,最清晰形象的来自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老夫子,这位穿长衫的老先生“多乎哉?不多也”,出口文词,文绉绉酸溜溜的形象,这恐怕是我们最熟悉、离我们最近的“之乎者也”文言先生了。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典籍存在的主要载体。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就像是一条船,是她承载着中国文化乘风破浪,从历史走向现在,还要从现在走向未来。没有文言文,就没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靠文言文传承下来的,没有了文言文也就没有了中国文化。这就是文言文的重要贡献。

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我们俗称“古文”。

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及历史资料全部都是文言文记录下来的。这种状态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反对科举,提倡办学校,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鲁迅,李大钊等提倡的新文学,新文学就是提倡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大力呼吁使用白话文,人们开始用白话文写文章,办报纸,白话文逐步普及开来,文言文开始逐步消失,退出中国文化历史舞台。

在“五四运动”以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在此之前,中国文字主要就是靠文言文记录和传承下来的,历代史书史记文献资料都是文言文。《史记》《论语》《资治通鉴》等等,几乎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是文言文。试问一下,没有文言文,哪里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哪里还有一脉相承的历史传承?

文言文虽然早就过时了,但是却不可能也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说到文言文,随便说一说繁体字。跟文言文相对应的繁体字直到1956年,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随后《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后,才逐渐废止繁体字,正式推广试用现在所用的简化字。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现在还在使用繁体字。

文言文和繁体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孕育了现代文化,现在代文化是对其的继承发扬。因此,文言文和繁体字不可能从我们生活中消失,否则,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今天从初中甚至儿童开始系统学习文言文,背诵“三字经”,学习国学文化。小学语文课本就开始古诗词,一直到大学古典文学课文都占一定的比例,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部分分重一直居高不下。

这些都是指向性风向标,就是为了引导我们从小就要打好文言文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学习继承中国历古代文化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断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2日 pm3:52
下一篇 2021年5月12日 pm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