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文言文道理-朝三暮四的道理?

从朝三暮四里悟出了什么道理?从《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的故事中。可以悟出以下道理:1、做事情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不要不定计划或者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会使自己的行为朝三暮四,一事无成。2、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说话算数,讲究诚信,不能信口开河,朝令夕改,朝三暮四,让最后失去别人的信任。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如果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不可能取得

朝三暮四里悟出了什么道理

从《庄子 齐物论》“朝三暮四”的故事中。可以悟出以下道理:

1、做事情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不要不定计划或者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会使自己的行为朝三暮四,一事无成。

2、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说话算数,讲究诚信,不能信口开河,朝令夕改,朝三暮四,让最后失去别人的信任。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如果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朝三暮四的道理?

说到“朝三暮四”这个词,觉得是在批评一个人没什么定性,见风转舵、随风摇摆,早上这么说,晚上就变了。

事实上,古人的用法并非如此,《庄子》里所说的“朝三暮四”,原意不但不是批评,还是一种非常高的人生的境界,是庄子为了说明什么是“道”而讲的一个寓言故事。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庄子?齐物论》) 有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栗子喂猴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他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听了都很高兴。名与实都没有改变,而应用之时可以左右猴子的喜怒,这也是顺着情况去做啊! 三加四等于七,四加三也等于七,庄子讲这样的故事是要说明猴子算术不好吗?当然不是。庄子讲“朝三暮四”之前先说了一段深奥的道理。他说:“树枝与屋梁,丑人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奇特的现象,从”道“来看都是相通的一个整体。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所以万物没有生成与毁灭,还会再度相通为一体。只有明理的人知道万物相通为一体,因此不再争论而寄托于平庸的道理上。”也就是说,只要觉悟了“道”是一个整体,就不会计较名称与实质的改变了。因为,真正改变的只是名称,以及随着名称而使人“以为改变的”实质罢了。接下来,他才拿猴子开玩笑,提醒我们人生就像“朝三暮四”的寓言一样,有些人先得到的少,后得到的多;另外一些人先得到的多,后得到的少。用平常话来说,如果你是朝四暮三,先多后少,那你叫做“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什么都有了,但晚年未必就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因为很少有人是一辈子都顺利的。反过来,如果朝三暮四,先少后多,那你是“大器完成”,年轻的时候比较辛苦,年纪大了可以多收成一点。但是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无论你这一生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总量是一样的,都是“七”,先四后三,或先三后四,其实没有差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对于一时的成败得失、荣辱进退,实在不必要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像猴子那样,朝三暮四就生气,朝四暮三就高兴,先拿的多,就好吗?先拿的多,就会赢吗?不一定,因为你不知道后面的情况还会怎么变化。

朝三暮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讽刺了只顾眼前利益的愚蠢行为。

出自:庄周《庄子?齐物论》

原文:“狙公赋妻,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解释: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

原文解释:

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

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

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扩展资料:

“朝三暮四”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妻,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

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设者也。

《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骖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例句:

(1)朝三暮四的李明经常欺骗女孩子。

(2)你一会儿要学画画,一会儿又要学摄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态度吗?

(3)一会儿想学英语,一会儿想学日语,这样朝三暮四,很可能一门都学不好。

(4)你一会儿学英文,一会儿又改学钢琴,这样朝三暮四,很可能一样也学不好。

(5)我从未见到过这样朝三暮四的人。

(6)她行事向来果断,不是个朝三暮四的人,别再冤枉她了。

(7)而不是一个把你当作临时加油站的朝三暮四的小女人。

(8)学习不能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而应脚踏实地,锲而不舍。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2日 pm4:08
下一篇 2021年5月12日 pm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