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先治民文言文翻译-欲治国先治民,欲治民先治官,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欲治国先治民,欲治民先治官,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关于我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的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考核的方式,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考核。其二是考核的标准,也就是什么样的考核内容。其三,是考

欲治国先治民,欲治民先治官,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关于我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的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考核的方式,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考核。其二是考核的标准,也就是什么样的考核内容。其三,是考核的运行,也就是由谁来负责考核。总览我国古代的政治运行,在官员考核上,上述三个方面都经历了变化发展,三者也共同构成了官员考核制度。下面我就来意义阐释。

官员考核方式的变化发展

在古代如何考核官员,关系着统治者怎样官员官员,用什么方式来保持政治机器平稳运行。早在商周时期,君王对官员的考核主要通过君王“巡狩”和官员“朝觐”来完成。很多人听到巡狩,以为就是君王寻欢作乐。其实不然,君王以巡狩之名,可以巡视各地,考察各地的土地开垦、农业建设以及民风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形同虚设,巡狩”和“朝觐”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在各诸侯国内部,也有各自的考核官员的方式。到了秦汉以后,官员考核的方式也开始固定下来。在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一年一考核的方式,每年秋天开始就收集各级官员的材料汇总到中央,在次年正月开始进行考课大典。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影响,考核频次也没法得到保障。北魏孝文帝在改革时,也对官员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实行三年一考。到了唐朝将考核方式分为大考和小考,小考每年一次,大考四年一次。在大考的过程中,按照九级来进行评定。从金代开始,又有了“资考”的方式。在明清时期,考核方式是“京察大计制”。

官员考核内容与标准的变化

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各级行政类官员的考核,主要考核他们所在地区人口变化、农田开垦情况、水利建设、财政收入、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情况。另一部分只对一些担任专业类职务的官员进行的专业考核。

古往今来,官员的品德素质一直是考核中非常重视的内容。无论是隋唐以前注重的清正、勤能,还是唐宋时期注重的德义、公平,还是明清时期的清、慎、勤,都是对官员品行的考核。只不过,除了品行外,在古代对官员考核时,也有非常具体的标准,这样才可以具体量化考核。在唐代,官员考核主要实行的是“二十七最”的标准。此后,在金代又有了“十七最”。

官员考核进行方式的变化

如何进行官员考核,在历代都有着一定的不同。在两汉时期,官员的考核有着明确的分工,每一层级都由不同的人来负责考核,比如三公由皇帝亲自来负责考核,尚书负责考察列卿,郡国的守相则又丞相、三公等来负责考核。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考核的权力进一步向中央集中。但是,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实际上很多门阀士族常常会干涉官员的考核,而且从考核的隐运行上相互包庇的不在少数,考核的公平性大大缺失。

在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的考核是由皇帝亲自负责的,四品及以下的则再进一步分为京内和京外的官员。然后按照前文提到的“二十七最”来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记入到官员的档案中。到了宋代,官员的考核,有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初步考核,也就是差遣院,然后再进行复核。但是由于宋代的考核更加重视任职的年限,所以很多时候只要官员在任期上没有过错,基本不会通不过考核。所以很多官员在任时不求有什么突破,只求可以安稳地渡过年限要求,然后晋升。

到了明清时期,官员的考核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官员的考核层次更多。比如对于京内的官员,实行的是“京察”,先有各部院的负责人对官员进行考核,然后交由吏部复合。明代的“京察”每6年进行一次,清代3年一次。对于外省的官员来说,则有“大计”考核法。而且是按照官员职级从高到低来进行的。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3日 pm12:41
下一篇 2021年5月13日 pm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