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高考文言文解析-怎样应对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的大题?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不阅读原文直接做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该怎么做?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去年参加的高考,语文应该是一百二十几(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中考语文111(120满分),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是语文课代表。虽然我中考和高考语文不能说最好,但是我学习语文一直都较为轻松愉悦,也不太喜欢去背诵很多套路,去背诵很多范文,即使很喜欢语文,也不是很钟意文言文。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得说如果你想文言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不阅读原文直接做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该怎么做?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去年参加的高考,语文应该是一百二十几(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中考语文111(120满分),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是语文课代表。

虽然我中考和高考语文不能说最好,但是我学习语文一直都较为轻松愉悦,也不太喜欢去背诵很多套路,去背诵很多范文,即使很喜欢语文,也不是很钟意文言文。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得说如果你想文言文直接不阅读原文就开始做题的话――孩子,你还是太天真了哦!!!

为什么要阅读原文后才做题呢?

  • 首先我们得知道高考语文的文言文题型的分值是很重的!如下:
  • (可能分值与实际略有出入)并且大家都知在高考前老师们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攻克文言文,可知文言文的重要性。
  • 其次呢,我们知道文言文下的第一题是断句。有些简单的句子,我们确实可以不看原文就能断出来,老师有时候讲题也会分析断句技巧,并高傲地说“这么简单!当然不看原文都能断出来了啊!”但是!我是万年不喜欢套路的girl!原文原文原文!在此刻就非常重要了!(等会儿会说到我做题的做法)
  • 第二题是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必须得承认,有些时候,并且是大多数时候,这道题不看原文是做的出来的,这题着重是考我们的文言知识储备。但也会有少数时候,相信你刷高考卷的时候也会发现,有些词语的意思有几个,你需要根据原文来确定它是否是正确的那个释义,并且有时候这道题的答案就在文中――妙啊!
  • 第三题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孩子,这道题,别怪老阿姨没提醒你,这题你想它有多坑就有多坑!错误都是出现在文中细枝末节处的,你不读原文,甚至你不深解其意,根本没法做啊孩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 通常我会先看第一题断句题,大概记得是哪句,如果刚好在原文中扫到这句,就赶紧先勾出来,如果没有扫到,那就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原文建议小可爱用笔指着边看边勾画),在阅读过程中看到再勾下来。
  2. 看完原文,第一遍如果完全懂了的话,就可以根据断句的前后文来判断该如何断句了,(这里自行运用老师讲授的关于断句的技巧,我就不照搬出来啦,相信小可爱的语文老师都会讲到的哦!)如果第一遍也一知半解的话,就再快速地读一遍,一般来说两遍就大概知道在讲什么了。
  3. 加点词的那道题真的是非常需要平时积累的,一定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好好背诵,踏踏实实地背(我学语文一直不是很踏实,但是这道题上一定要背扎实),该背的就背,也可以用刷题的方式背诵,有时候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4. 关于第三题,我建议还是一定要根据选项ABCD,回到原文中找到这段意思的所在处,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对照,才有可能不出错!这道题真的有时候挺坑的。
  5. 另外还有一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等意思、句法结构分析一定要跟着老师节奏好好记好好学,这个马虎不得哦,这个背诵是文言文的基础,也是大家读懂文言文的关键呐!

好啦,接下来送给小可爱们一句话哦(是我高中超级喜欢的一句话):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解微分方程时,大洋彼岸的海鸥正拂过费城。当你晚自习时,极图的夜空散满了五彩斑斓。当你为自己的未来踏踏实实努力时,那些你从未见过的风景,那些你以为不会遇到的人,你想要的一切,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最后祝大家高考金榜题名,语文成绩好炸天哦~有问题也可以私信我嗷~

怎样应对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的大题?

  第一步:倒吃甘蔗

  1、读信息筛选题题干――定中心

  信息筛选题的设题思路是把文中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

  做文言文时,先阅读这个题目的题干,从而了解文章的人物及中心,带着这个中心去读原文,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读分析概述题选项――定内容

  概述题所给选项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

  这一步骤,建议基础较差的同学放在读原文之前进行,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在读完原文后读此题来印证自己所获取的信息。

  第二步:节节划读

  划读史传文,就是用竖线把结构中的段落层次划分出来。这样有利于理清脉络,即使没读懂,也至少要知道事件、时间、人物间的关系。

  第三步:读题目,定答案

  1、文言实词题:内外推义

  语境推义(填空),句法推义(对称性、搭配性),语汇推义(其他合成词或成语)

  音形推义(不得已而为之)。

  2、信息筛选题:细究题干

  筛选之前,一定要把题干中的要求分析清楚:包含几方面的内容,要选出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选项等等。

  如09湖北卷题11,要求选出分别表明“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选项,那么一个是内容要对应,一个是顺序要符合。

  3、分析概括题:理解文意,按图索骥

  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不要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也不要把两个人当成一个人。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结束语:做文言文阅读题,原则是:里应外合

  里应(解题技巧):

  1、倒吃甘蔗――粗略了解文章内容

  2、节节划读――理清文章脉络

  3、读题目,定答案

  外合(全面积累):

  1、文言实词:常见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

  2、古今异义:区别异同,了解分类

  3、文言虚词:18个常见虚词

  4、文言翻译: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仅供参考!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高考语文言文必背实词120个,必背虚词18个(之乎者也,而已焉则,何乃其所,因为且若,与于)。

那就离开吧

1、爱

?喜爱,宠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

?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吝啬,吝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通“(ài)”,隐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欣赏)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其竟爱(隐藏)而不见。

2、安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全。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罗贯中《失街亭》)

?安适,安逸。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

?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罗贯中《失街亭》)

?疑问代词。哪里,哪儿。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养。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读音一 bèi

?受,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覆盖。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读音二 pī

?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

?披散,散开。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犹不为苦也。

4、倍

?通“背”,背离。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

?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苏洵《六国论》)

?越发,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倍(更加)思亲。

5、本

?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盖亦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本来。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

?版本,底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若止印三二本。 (沈括《活板》)

?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伶官传序》)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书,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边疆,边远的地方。可以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表自称的谦辞。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浅陋,鄙陋,可引申为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表自称的谦辞)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3日 pm12:59
下一篇 2021年5月13日 pm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