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为什么要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为什么要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古人口语用白话,做文章的书面语用文言文。古代学者因为尊奉儒家经典,所以写文章时都以论语孟子等经典作为语言标准,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就是当时的口语,但是语言是发展的,也就是人们的口

为什么要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古人口语用白话,做文章的书面语用文言文。 古代学者因为尊奉儒家经典,所以写文章时都以论语孟子等经典作为语言标准,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就是当时的口语,但是语言是发展的,也就是人们的口语是发展的,从语言史上看,一般来说口语和书面语的发展是同时的,所以相差总不会很大,但是中国古代一直以儒家经典为书面语典范,尽管口语发展变化很大,但书面语依然用文言文,造成了中国古代文白分家的现象,其实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就是春秋时期的口语,所以没读过书的古人是不懂文言文的(千百年前的人说的话不学怎么能懂呢),但即使是读书人平时说话不过是有些之乎者也但也不会用文言文交流。唐朝白居易的诗就比较口语化,他写的诗让所有的人都读的懂。而真正能反映古代口语面貌的作品呢,就是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了,水浒传就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三国的话还是半文半白的。水浒中的很多对话就是当时市井中的对话哦,可以看一下的。

中国为何要抛弃文言文?并采用白话文?

其实这个提问有点问题,中国仍在使用文言文,用得比较少并没有抛弃,只是不占主流而已。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是一种定型化的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

如果现在中国仍然大面积使用文言文,一个最主要的结果就是:文化还是像古代一样,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无法普及到大众中去,民众的文化素养也就无法大范围提高,这将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

因此,语言应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中国当今普通采用白话文。

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什么意义?

以前总在思考,为什么白话文会取代文言文呢?古代在竹签上书写,字数越少表达的意思越多就越好,而且少量的字数承载的信息多,会大大锻炼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信息时代,文言文就更显得必要了:微博140个字,白话文难以表达的博文,用文言文的都够写一篇故事了。短信70个字的容量,两条短信只用一条文言文就能写出。虽然目前网络数据空间越来越廉价,假如新闻、电视剧、电影都改成文言文的话,将语言变得更精简,更高效,那么所耗费的时间、资源空间会缩小一倍。……当然,以上全是我的愚见,

文白之变不是简繁之变,推动者并非是政府,而是崇尚自由的文学界,这点想过没有。我也来说说这事吧,以问答形式。

  

白话文是由日常口语形成的文体吗?

   认为白话文就是大白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白话文不光不是大白话,而且还是极为严谨的书面语言。谁说话的时候,主谓宾语样样不少;谁说话的时候,经常采用 因为所以,尽管还是这样的连词,整理出连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谁说话的时候,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斟酌再三,标点可以变换句间的关系。

  

白话文来自于哪儿?

   或者说,白话文是根据什么创造出来的。西文!稍微懂点英文的人,就会发现中文和英文的语法是多么相似,而这种相似性在古文和英文之间是找不到的。而标点 符号更是和英文几尽相同。可见,白话文是中国的学者(主要是留美的)有意为之的产物。是他们根据西文创造的相应文体,而同中国古文差异极大。

  

为什么白话文成为了打破旧秩序的利器?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和承载。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同一篇文章用文言文译出,和用白话文译出(比如天演论),给读者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尽管表述的可能是同样的意思。当你采用白话文这样的主谓宾清晰无比的语句的时候,就必然给思维以清晰的主体和对象的分离的印象,而不可能再理解那种主体和 对象不分的中国传统思想(比如君臣父子)了。因此,在近代中国的学者身上的代替性(代代不同)是很明显的。学文言用白话的同学文言用文言的截然不同,学白 话用白话的又同前面的截然不同。所以,白话文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可以说,文体的变化奠定了中国走向现代的根基。

  

文言文的价值何在?

  白话文的好处是说不完的,也是没必要说的。如果你想着手写个明白表达自己思想的东西出来让大伙学习一下,你是会写白话文呢,还是会写文言文呢。更别说那些应用文了,文言文的多歧义还容易造成误会。

   我也赞成学习一年文言文(写古文就免了),因为文言文毕竟是打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钥匙。这一年可以放在高中里面。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想要接受高等教育 的。无论以后专业方向在哪儿,学习文言文都有利于他们多少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如有机缘,以后可为他们沟通古今思想提供工具。本人也是在高中阶段接受了一年 古文训练的。获益良多,深有体会。

  至于古文的写作,文学爱好者可以尝试一下吧。大范围推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为什么不用白话文代替课文中的文言文呢?交流不是应以直白明了为主吗?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不能互相代替。这是一个常识。就像法语和英语不能互相代替一样。

白话文虽有通俗晓畅的优点,与古白话和近代白话文一脉相承,但它毕竟是按照西式语法建构起来的,大量新词也从外来语汇中窜入,融入了较多的外来基因,只能反映现代生活。用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就好像用时髦商品取代古代文物一样荒唐可笑。

文言文不可取代是因为文言文典雅简约,具有独特的美,如气韵美、灵动美、婉约美、整饬美等,如果将文言诗考虑进去,这种美更加难以企及,不可逾越!试问:将《滕王阁序》翻译成白话文,典雅美还完整吗?将《赤壁赋》翻译成白话文,气韵美能保存吗?将《将进酒》翻译成白话文,豪放美可无损吗?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就好像为古代铜车马套上塑料,又像将古城墙刷上水泥,十分怪诞滑稽。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止是为了领略古代诗文的魅力,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守护好我们的精神之根。

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学好现代汉语,因为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重要源头,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后,文言诗文虽然在当今社会退居次要地位,但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表情达意的工具。

总之,不能设想可以用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3日 pm5:25
下一篇 2021年5月13日 pm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