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写文章-为什么古代写文章要用文言文?

如何达到用文言文写作,一气呵成的境界?《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达到炼达的地步,你必须对文字相当的熟悉。能够准确的驾驭文字。这是我们用现代正在使用的白话文来写文章。要用文言文写文章,首先要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那些

如何达到用文言文写作,一气呵成的境界?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达到炼达的地步,你必须对文字相当的熟悉。能够准确的驾驭文字。这是我们用现代正在使用的白话文来写文章。

要用文言文写文章,首先要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那些字,知道他们的意思,清楚它们的用法。其次,要明白文言文中不同文体在写法上是有区别的。

写文章是有三部曲的:

第一,先学习,看别人的文章怎么写,要弄清各式文章怎么写,就是要大量的读,才能熟悉文言文的写法。

第二,是模仿,就是选择相同的和相近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文字,进行仿写,然后对比,找出差距。

第三,是创作,当我们熟悉了文言文的写法,能够熟练的驾驭文言文中常用汉字,就能写好文言文。

为什么古代写文章要用文言文?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相比于今天的动辄千言万言的白话文,古人的文章可谓短小精悍。最典型的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从上古时期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跨度长达3000多年,用字只有526500多个字。

古人用字精炼,可见一斑。

那么,文言文艰涩难懂,为什么古人还要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文言文呢?难道古人真的都是惜字如金?

其实,这是由古代的环境决定的,“静Yes”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书写材料稀缺,不得不一再精炼

文言文相对于废话连篇的白话文,一个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可以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将一件事情交代地一清二楚,比如《史记》中记载楚国崛起的只有8个字:“中原各国,始惧楚也”,这要的是用现代文翻译,就是说楚国现在已经开始强大,中原地区的各个诸侯国,开始害怕起楚国来。。。

所以,精炼文字绝对是好处多多。

但是文言文相比于白话文确实难懂,为什么古人非要舍易求难呢?这是因为古代的书写材料,一度非常稀缺,稀缺到什么程度呢?稀缺到古人只能将文字刻在青铜鼎上,写在丝绸锦帛之上。

要知道,在青铜鼎上刻字的难度有多高,在丝帛上写字有多烧钱。所以,能精炼,就一定不要废话。

后来,出现了竹简,但是竹简的制作也不简单,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简练是古人行文的第一要素。

西汉时期,纸开始出现,但是真正大规模造纸是在东汉蔡伦时期,而真正取代竹简则是在几百年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虽然纸张相比于竹简造价低了很多,但是纸张无论如何也不像今天这样随手可得,因此精炼的文言文才流传下来。

2、文言文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要知道为什么文言文有利于传播,先要知道白话文为什么会流行。

建国后,为了消灭文盲,提高识字率,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白话文,文言文成为历史符号,白话文相比于艰涩的文言文而言,非常接地气,便于人民理解。于是民众识字率迅速提升,文盲率迅速下降。

而我么回到古代,会发现古代并不需要这样的社会福利工程,说白了,读书写文章的,是上等人的专利,底层的平民如果不通过科举上升,是没有机会,也是没有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

而在科举制度推出去前,底层民众真的就是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而既然是高层人的专利,那么也就无所谓扫除文盲了,因为大家都识字,不仅识字,而且还会吟诗作对,那么作为上层人交流的工具,文言文当然也就不是障碍。

而且,古代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因为是文言文,所以用纸很少,一个小本本足以装订,这就给了这些书籍大规模传播的可能。

试想,要是四书五经每一本都像新华字典这么夸张,那么它的传播力度肯定大不了。

从这一点上来看,文言文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意义重大!

近代文言文被废弃源于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胡适等新思想者认为文言文是禁锢中国的罪魁祸首,遂大力主张废除,文言文地位被动摇!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为什么中国的古人写文章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话文呢?

在“五四”之前,文言文是我国的基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字,“母语”文字就是官方规定的,被大众认可并接受使用的书面文字,所以,一切共众性的记录、交流等均需采用“文言文”,这就和现在的人使用“现代汉语”是一个道理,所以,写文章自然运用文言文。“白话”虽然也长久存在,但并非公认的“书面”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白话文”慢慢被广泛采用,并在“五四运动”后逐渐取代了“文言文”书面语的地位。也因此,在“五四运动”时期曾有过“文白”之争。实际上,文言文被取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重大的障碍。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3日 pm8:53
下一篇 2021年5月13日 pm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