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资料有哪些-文言文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有哪些?

文言文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有哪些?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说话的?又是怎样写家信写文章的?我能想到的古代人说话方式,最清晰形象的来自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老夫子,这位穿长衫的老先生“多乎哉?不多也”,出口文词,文绉绉酸溜溜的形象,这恐怕是我们最熟悉、离我们最近的“之乎者也”文言先生了。文言

文言文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有哪些?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说话的?又是怎样写家信写文章的?

我能想到的古代人说话方式,最清晰形象的来自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老夫子,这位穿长衫的老先生“多乎哉?不多也”,出口文词,文绉绉酸溜溜的形象,这恐怕是我们最熟悉、离我们最近的“之乎者也”文言先生了。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典籍存在的主要载体。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就像是一条船,是她承载着中国文化乘风破浪,从历史走向现在,还要从现在走向未来。没有文言文,就没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靠文言文传承下来的,没有了文言文也就没有了中国文化。这就是文言文的重要贡献。

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我们俗称“古文”。

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及历史资料全部都是文言文记录下来的。这种状态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反对科举,提倡办学校,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鲁迅,李大钊等提倡的新文学,新文学就是提倡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大力呼吁使用白话文,人们开始用白话文写文章,办报纸,白话文逐步普及开来,文言文开始逐步消失,退出中国文化历史舞台。

在“五四运动”以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在此之前,中国文字主要就是靠文言文记录和传承下来的,历代史书史记文献资料都是文言文。《史记》《论语》《资治通鉴》等等,几乎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是文言文。试问一下,没有文言文,哪里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哪里还有一脉相承的历史传承?

文言文虽然早就过时了,但是却不可能也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说到文言文,随便说一说繁体字。跟文言文相对应的繁体字直到1956年,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随后《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后,才逐渐废止繁体字,正式推广试用现在所用的简化字。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现在还在使用繁体字。

文言文和繁体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孕育了现代文化,现在代文化是对其的继承发扬。因此,文言文和繁体字不可能从我们生活中消失,否则,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今天从初中甚至儿童开始系统学习文言文,背诵“三字经”,学习国学文化。小学语文课本就开始古诗词,一直到大学古典文学课文都占一定的比例,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部分分重一直居高不下。

这些都是指向性风向标,就是为了引导我们从小就要打好文言文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学习继承中国历古代文化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断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如果您刚开始学文言文,您希望此方面的书籍都包含哪些学习内容?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可以帮到你,喜欢老金的可以关注我

古代人们都是用文言文交流吗?白话文是怎么兴起的?

古代人平常说话并不像文言文那样。书面语言与口语一直都有所区别,古代人平常说话也是口语化的,连皇帝都是这样。朱元璋的圣旨就很口语化,如其中一道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朱元璋没文化,那我看看雍正给年羹尧的“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上对天地神明,尔用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可见古人平常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先主要在一些话本、小说中用。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流传开来,像大家熟悉的“三言二拍”就是白话文为主。现代意义的白话文是在胡适、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之后才变成现在这样的。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4日 am8:53
下一篇 2021年5月14日 am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