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难懂为什么不删除-文言文那么难懂,为什么古人不使用白话文?

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化文?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普通百姓并不是用文言文交流。要问为什么,那就是文言文属于书面语言,是文人和作家作文时运用的书面语言,普通百姓平时交流都是用口语。就如我们今天的书面语言虽然是白话文,但却比民间口语要有文学性。先秦时代,由于汉语词汇较少,书写材料匮乏,文人在竹简上写字多为刀刻,

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化文?

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普通百姓并不是用文言文交流。要问为什么,那就是文言文属于书面语言,是文人和作家作文时运用的书面语言,普通百姓平时交流都是用口语。就如我们今天的书面语言虽然是白话文,但却比民间口语要有文学性。

先秦时代,由于汉语词汇较少,书写材料匮乏,文人在竹简上写字多为刀刻,为减轻书写的劳累和节约书写材料,人们便较少字数缩短语言来书写,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汉字代替多个词汇或语句的文言文。

汉代发明纸张后,由于早已形成了文言书写形式,文人们便继承了之前的文言文,并用文言文著书立说。而且在封建社会里,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是一个文人文学修养的基本标志。反之则不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普及。

实际上,即使在今天,书面语言和口语都有实质上的区别,书面语言大多具有文学性,而口语却十分随意。在词汇匮乏的古代,古书面语言和口语区别应该很大。口语也应该是白话,只是跟今天的口语相比,词汇要少得多。

在我们提倡,推广白话文的同时,要不要废止文言文?为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废除文言文是最大的“失误”。中国的众多文化典籍均是文言文,虽然,与文言文并存的口语可能不是文言文,但典籍的传播,尤其是教育系统均是由文言文来完成。所以,废除文言文就寻于废除了母语,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严重的。这也是为什么,“五四”以后,传统文化断代,优秀的国学大师越来越缺乏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优秀的传统典籍随着文言文废除遇到阅读和传播障碍。

这是历史的原因,我们已经不可能完全恢复文言文,但,绝不能再提倡废除文言文。保护民族文化,首要的是对母语,对文字的保护!

文言文那么难懂,为什么古人不使用白话文?

现代人只知道文言文难懂,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文言文的妙处。古人是非常聪明的,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最初的文字镌刻在甲骨上,如果用白话文那要浪费多少甲骨,竹简,更何况镌刻费时费力,而且记诵不易。发明用文言文则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龄的《促织》、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左丘明的《肴之战》、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要理解固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毋庸赘言,离不开大量的文言阅读。阅读文言文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唯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递到底的责任感。

为什么一些人觉得语文中的文言文难,考试的时候最容易失分?

文言文的确也是学生语文知识中的一个难点,而且失分有一定的普遍性。

随着教育改革推进,中小学教材中,文言文古诗词内容还会大幅增加。

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从小学阶段或者更早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孩子适当学习积累,诵读经典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国学启蒙类的一些经典。

古代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低年龄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些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是只停留在字词表面上的,需要对字面背后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而文言文中很多字词句的背后都是和历史或神话传说有关联的。最典型的比如成语。

中小学阶段文言文知识的考察,很多点都是需要精确理解和记忆的,普遍失分难就难在这里。一个字的读音、解释、翻译,选项似是而非,如果没有精准的学习和强化,非常容易做错。再加上通假字、古今用法异同等等这些非常细的知识点,在学习中如果没有啃的功夫,就很难把握到位。

虽然说教材文言文篇目会大幅增加,但要确保学好文言文,仅限教材内容还是显然不够的,还是需要补充拓展阅读。

在课外读一些传统的经典小说,尤其是一些半白话半文言的小说,对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初中阶段,像《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作品,都可以尝试阅读原作,可能还很晦涩,家长和老师应该多给予鼓励。不图快,慢慢读,查字典读,只要投入,很快就可以适应那些文法句式风格,自然就能快起来。

浅显一点的内容,可以专门读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里面多半都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人文故事或神话传说。通过阅读或查阅资料,可以吸收到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言文知识。

在阅读中要养成笔记的习惯,这一点很多学生忽略了,或者嫌麻烦,其实这是学习记忆最有效的方式。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定会非常注重把做笔记的方式详细教给学生,并有意识的督促他们养成习惯。假期在家里,家长一方面鼓励他们多读,同时也应该监督他们做笔记习惯的养成。

虽然说学习方法有很多,但就文言文而言,能选入教材的,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精髓,学习这些高度浓缩精华的知识,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千万不要误信那些所谓的技巧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4日 pm1:57
下一篇 2021年5月14日 pm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