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文言文翻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何处?如何解释?出处战国?乐正克《礼记?学记》翻译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何处?如何解释?

出处

战国?乐正克《礼记?学记》

翻译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

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

原文赏析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语出《三字经》中的名言。意思是:一块再好的玉料,不经过精心地精雕细琢,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人不通过努力学习,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礼义。

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光亮的天然玉石,再好也只是一块毛坯,并无精美的造型,也没有令人欣赏的价值。一块上等的可造之玉料,没有打造成艺术精品,实在可惜。为了发挥出这块玉料的内在价值,这就需要人的细心精雕细琢。

要想把一块好的玉石,打造成艺术珍品,并非易事。首先要根据玉石的大小和形状,进行精心地设计,规划好所要塑造出来的模形。大概的轮廓确定之后,这就要进行一丝不苟地雕琢,把整个身心和精力都投入其中。细致入微,精益求精,一直到形成完美的玉器为止,令他人称赞不已,十分欣赏。

人不学,不知义。大多数人的天性都是资质聪明,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但这只是一个人的基础,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着深入地学习,勤奋用功,掌握过硬的真才识学,才能有所创造,成就事业。

读书学习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地认真努力。提高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见识。从而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通情达理,明白是非,知晓礼义。

这句成语主要是劝诫人的勤勉努力,认真学习。在学习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实践当中进一步地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当今时代是文化知识的快餐消费,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文化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这就需要人的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快车道,否测将落后于时代。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4日 pm4:09
下一篇 2021年5月14日 pm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