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发展-文言文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又是到什么时候衰亡的?

文言文如何变成现代文的,为什么会发生改变,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文不是“变”的关系。所谓“现代文”即“白话文”,指用当时社会语言写的文章。用古代社会语言写的叫“古代白话文”,后来有“近代白话文”、“现代白话文(现代文)”,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语言特点。先秦时期的社会语言

文言文如何变成现代文的,为什么会发生改变,文言文?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是“变”的关系。所谓“现代文”即“白话文”,指用当时社会语言写的文章。用古代社会语言写的叫“古代白话文”,后来有“近代白话文”、“现代白话文(现代文)”,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语言特点。先秦时期的社会语言是当时文章语体基础,可以说,文言文也是最早的“白话文”。最早的文章出现以后,人们在学习研究它们时,认同了它的语言法则,以后,社会语言不断发展变化,而早期记录在文章中的内容不会变化,逐渐出现了“文”与“言”的分离。至于“为什么会发生改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每一个时期人们说话都有区别,甚至表现在老年人与年轻人的语言上:老年人说“减价”,年轻人说“打折”,年轻人说“宅”在家里,老年人说“猫”在家里。几百年以后,现在年轻人说的话也是“古语”了。从这可以看出,文言文像一张老照片,是“不变”的,社会语言像镜子,影像是总在“变化”之中的,这就是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别所在。

文言文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又是到什么时候衰亡的?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言的,“文言文”里的第一个“文”字包含有“美好的”含义在里面。而“言”就是记载、表达、抒发。 最后一个“文”字表示文章的意思,是一种文体。“文言文”合起来就是指用美好的语言记载事件、表达观点、抒发感情等的文章,是一种书面载体,也称语体文。其特征是讲究格律、注重典故、对仗工整等,从文体上看,大致包括古文类、韵文类、骈文类、韵散夹杂类、戏曲和小说六个大类。古文类、韵文类、骈文类是古时的正统文章,后面几类在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文”,顾名思义,就是指使用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书面语言就属于白话文。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下文言文的大概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先秦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的语言和当时的官话是基本一致的,同时,在竹简、丝绸等物品上也出现了用于记事的文字,这便是最初的“文言文。随着朝代的更迭变换,文言文在不同时期均得到了不断发展。到了唐代以后,“纸”开始大规模使用,官方来往公文对“文言文”的使用习惯也已定型,“文言文”开始成为读书识字的象征。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大主张: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很快得到陈独秀的支持。钱玄同也发出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口号,最先把反对文言文同反对 “独夫民贼”、反对弄坏白话文章的”文妖”联系起来。1918年 1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发表。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部白话文文章《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在文艺方面首先突破。年底,李大钊、陈独秀创办白话周刊 《每周评论》。不久,鲁迅指出,白话文应该是”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1919年5月4日,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同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学生发起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承认日本接管德国侵占我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的无理决定,随后运动很快扩大到全国。白话文运动从中得到突飞猛进发展,一年之内,白话报至少出了400种;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学教科书改用白话文。白话文成为学生、知识分子发动广大群众的利器。

“五四”白话文运动,在文艺语言上宣告了文言文时代的结束、白话文时代的开始。由此可见,从这个时候开始,文言文逐渐走向了衰亡。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4日 pm4:23
下一篇 2021年5月14日 pm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