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辩庄子文言文翻译-怎么理解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

怎么理解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有用与无用涉及《庄子》中的许多核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庄子》常常拿树来打比方,比方说有两棵树:第一棵树,它长得很好,木匠把它刨出来,就可以做一点木屐之类的小物件。这东西好用,卖得贵,这树也就觉得自己很风光。第二棵树,它的树干很粗,还具有各种美好的品格,特别直、不会蛀掉,

怎么理解庄子有用无用之辩?

有用与无用涉及《庄子》中的许多核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庄子》常常拿树来打比方,比方说有两棵树:

第一棵树,它长得很好,木匠把它刨出来,就可以做一点木屐之类的小物件。这东西好用,卖得贵,这树也就觉得自己很风光。

第二棵树,它的树干很粗,还具有各种美好的品格,特别直、不会蛀掉,诸如此类的。木匠把它砍下来,就可以做宗庙的柱子,这样它就是社稷的栋梁了。

这两种树代表了两种价值观:有的人就希望有一技之长,然后靠着这个技能谋求财富、名誉;还有的人觉得仅仅如此还不够,人要有美德,要为国栋梁,匡济天下,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在很多人看来,这之间有高下之分,比如孔子就提倡后者。

但是,在《庄子》看来,这两棵树在一个层面都是一样的:它们都被砍了,都死了,他们都偏离了自己在森林里自然原初的状况。反倒是那些木工不用的树,可以在森林里天长地久。

~?~?~

人也是这样。不同的人服膺不同的价值,但很多时候,这不仅在伤害自己,还背离了自己的本性。世人所谓的有用,其实是有害。世人所说的没有用,反倒能够让自己平平安安了。

这样的话,是不是说我们要争取做一个一般意义上完全没有用的人了呢?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了么?

当然不是这样的。《庄子》讲了另一个故事:他说去人家家吃饭,人家招待他要杀鸡啊。家里有两只公鸡,那主人就说,杀那只不会打鸣的,它没用。于是,真正的问题来了:树因为有用被砍了,公鸡却因为没用被吃了,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时候,我们耍一下小聪明,可能会觉得庄子要这样回答:公鸡被吃了,还是因为自己的肉有用啊。如果它的肉是苦的,有毒的,那人自然不会吃它了,这就叫无用之用。这看上去好像能说会道的,但故事中,庄子不是这样讲的,他的思想比我们更进一层。

~?~?~

他说,如果我们总是在乎世人说的有用没用,一开始就错了

努力成为有用的人,这其实是在伤害自己;努力去成为没有用的人,本质上也没啥两样。重要的是,要明白一个道理:世人觉得的有用没用,都是在特定场合、出于特定立场形成的判准――《庄子》称为“人伦之传”,就是人们平时的习惯。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些判准、习惯都是偶然形成的一家之言,就会学会从他们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如果能够顺应事物自然的状况,也就超脱于世人的有用无用了。这就是《庄子》说的,要能够驾驭外在事物,不能反过来被他们奴役(物物,而不物于物)。

简单说,《庄子》的贡献在于追问了价值何以为价值的过程,探索了许多将我们从外在价值中解放出来的方式;其局限之一在于预设了一个理想化的“自然”――这就有待下回分解了。

庄子的“无用”之辨怎么翻译?

“人切切不可自以为了不起”,切切不可以为自己有一点“用”就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切不可认为因为自己的某种有用,而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更高贵,殊不知,别人如“散木”也有其用,只不过暂时不为人知罢了。

庄子认为,站在宇宙大道的高度看待世间的一切,世间万有皆平等,每一物、每一人,都有其各自的“用”即价值,都是大自然演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乐器,缺乏其中任何一个“乐器”,大自然可能就很难演绎出和谐而宏大的天籁之音。无用可以全生,让人性得到复归。庄子实际上是提醒世人,让自己成为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无用之人,反而可以游离于统治集团贪婪而凶险的视野之外,“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5日 am4:08
下一篇 2021年5月15日 am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