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用语文文言文词汇-高中语文古文常用词积累?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有哪些?高考语文言文必背实词120个,必背虚词18个(之乎者也,而已焉则,何乃其所,因为且若,与于)。那就离开吧1、爱?喜爱,宠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吝啬,吝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高考语文言文必背实词120个,必背虚词18个(之乎者也,而已焉则,何乃其所,因为且若,与于)。

那就离开吧

1、爱

?喜爱,宠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

?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吝啬,吝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通“(ài)”,隐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欣赏)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其竟爱(隐藏)而不见。

2、安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全。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罗贯中《失街亭》)

?安适,安逸。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

?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罗贯中《失街亭》)

?疑问代词。哪里,哪儿。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养。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读音一 bèi

?受,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覆盖。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读音二 pī

?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

?披散,散开。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犹不为苦也。

4、倍

?通“背”,背离。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

?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苏洵《六国论》)

?越发,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倍(更加)思亲。

5、本

?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盖亦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本来。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

?版本,底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若止印三二本。 (沈括《活板》)

?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伶官传序》)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书,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边疆,边远的地方。可以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表自称的谦辞。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浅陋,鄙陋,可引申为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表自称的谦辞)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高中语文古文常用词积累?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寝。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六合为家。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6月16日 pm1:27
下一篇 2021年6月16日 pm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