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通假字什么意思-如何看待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如何看待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是文言文当中的一种特殊且常见的文字使用现象,即用读音相同(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要写的字。所谓“通”就是通用,所谓“假”就是假借。应该写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产生通假字的原因通常有三种:一是古代文字比较少,于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二是古人写了别字。本应该写某字,却写了另外一个字。三是习惯模仿。后

如何看待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通假是文言文当中的一种特殊且常见的文字使用现象,即用读音相同(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要写的字。所谓“通”就是通用,所谓“假”就是假借。应该写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

产生通假字的原因通常有三种:

一是古代文字比较少,于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二是古人写了别字。本应该写某字,却写了另外一个字。

三是习惯模仿。后人见古人这样写,于是后人也就跟着这样写了。

通假现象给后人学习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应该多阅读,多辨识,多积累,以便正确地理解文意。

通假字举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5.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8.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通假字为什么要叫“通假字”?这个“通假”是什么意思

通假字是借代的表示的字,大多数和被通假的字是同音字。通假字,错别字是错别字,二者不可等同。

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因为通假字的概念比较复杂,有些东西很难理解,难以表述清楚,所以就用错别字就是通假字这种说法来搪塞过去。于是将一些古文中和我们现在用的不太一样的字,比如说是通假字、古今字等,全部说成是古人的错别字专用名词“通假字”,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模糊。

我们先来说,通假字是什么意思。通假就是通用和借代的意思。有些字能用读音相同或者相似的字来代替。比如说,有些古文中的“距”通“拒”,也就是把守的意思,这两者读音相同,古人说话直接说出这个字出来,联系上下文大家就能理解它的意思,所以这就叫通假。

另外的古今字,是在汉字刚发明的时候,因为文字数量有限,我们常常就用一个字来代替多个意思。这样的古字和后来细化的字就叫做古今字。比如说“内”,和“纳”,古人常会用“内”来表示“纳”,后来改进的也有用“纳”专门表示纳入的这种意思,这两个字就是古今字,而非通假字,因为他们读音不同。

在历史文献当中,为什么我们认为有那么多通假字,这种概念上的模糊是一个原因,当然还有因为古人的疏忽问题,在转达和记录的时候说错了或者抄错了。后世的人尊重传统,也就跟着这样抄错了,继续延续下来,就出现我们认识到的一些所谓的“通假字”,其实就是单纯的错字。

现在我们的教学为了简化说法,很多都直接将这些“错误”的字全部认为是通假字,但关于通假字的产生是不是迷信造成的这种说法,还没有相关的证据来说明。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6月16日 pm10:44
下一篇 2021年6月16日 pm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