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言文的人-清朝以前的古人平时说话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

清朝以前的古人平时说话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清朝以前,汉朝之后的古人,并不会把文言文当做口头交流的语言。就像古人在问:“吃了么?”的时候,会直接用方言进行问候,而如果要形成书面语,就会用“饭否?”来记录。这种文言文,除了读书人,普通人是不会用的。而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之乎者也主要用来断句。古人的受教育程度要远远

清朝以前的古人平时说话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

清朝以前,汉朝之后的古人,并不会把文言文当做口头交流的语言。就像古人在问:“吃了么?”的时候,会直接用方言进行问候,而如果要形成书面语,就会用“饭否?”来记录。这种文言文,除了读书人,普通人是不会用的。而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之乎者也主要用来断句。

古人的受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现代人,而且大部分古人都是生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家庭,他们会用各自地区的方言来进行交流。而文言文,只不过是一种类似于专业术语的书面语,只有读书人才会写。

其实,早在秦朝时期,书面语和口头白话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除了口音不同外,人人都能听得懂。但是汉朝以后,书面语和口头语开始发生分化。晚唐时期,书面语也就是文言文,只有少数人在用,通常用作读书人的作文、官府文书、书信等等。五代时期,民间的口头白话已经几乎完全取代了文言文。

明清时期,白话作品大量风行,小说开始超越诗歌古文,这便是得益于广大的平民,白话小说更接地气,普通人都能看懂。就连官府所发出的告示,都开始避免写的文绉绉的,尽量让百姓都能看懂。历朝历代一般都会选择都城所在地的方言为官话,明清时期,一般用北京话作为官话,类似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

遇到别人写文言文就说厉害,是不是国学普及不到位?

这倒不至于。这主要还是涉及到一个书写习惯问题。

文字是有其自己的发展演进历史的,文言作为古代常用书写工具,是符合当时历史要求的。现在大陆通用白话文和简化字,也是建国初期基于文字普及需求而推行的。实际上,白话文与文言文不分高低贵贱。

这就像一些研究本国古代文化英国人,能够精通拉丁文一样。现代英语源于拉丁文,但现代英国通行现代英语,这也是历史发展决定的。你可以说一个通晓拉丁文的人学识渊博,很厉害,但这并不代表英国政府普及本国文化不到位。说到底,语言也就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文化的普及程度高低并不取决于工具的使用广泛程度。

同理,国学的普及到位与否,和大家对文言文使用者的羡慕情绪并无关联。我们不能说人人都会文言文了,就是国学普及的到位,而且在通行白话文的现代社会,强行普及文言文显然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这样,实质上等同于要求现代人每天都穿宽袍大袖顶冠履屐的生活。

而且,大家对写文言文的人加以推崇,恰恰说明了国学普及工作是有成果的。因为这说明了社会上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倾慕和向往。在大家的眼中,会写文言文,和出口成章、智商情商超高、能写出经典一样,都是一种令人钦佩的能力。否则谁会去关注那些“写天书”的人呢?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6月18日 am1:08
下一篇 2021年6月18日 am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