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例句5句?

状语后置句例句5句?状语后置句例句:1.赵岂敢留璧而2.得罪于大王乎?3.子路宿于石门。4.却克伤于矢,5.流血及屦。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7.死于安乐也。8.业精于勤,9.荒于嬉;行成于思,10.毁于随。11.醉翁之意不12.在酒,13.在乎山水之间也。分析:状语的位置应在谓语前,但古人有时约定俗成置于谓

状语后置句例句5句?

状语后置句例句:1.赵岂敢留璧而2.得罪于大王乎?3.子路宿于石门。4.却克伤于矢,5.流血及屦。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7.死于安乐也。8.业精于勤,9.荒于嬉;行成于思,10.毁于随。11.醉翁之意不12.在酒,13.在乎山水之间也。分析:状语的位置应在谓语前,但古人有时约定俗成置于谓语后,译时须找准谓语,把其还原到谓语前,后置的状语,往往表对象、处所、比较、被动、等关系。亦常用介词为之。对应译法例1、赵国怎么会留下宝璧于是在大王面前获罪呢?例2、却克被箭射伤,例3、流出的血滴到麻鞋里。例4、这样之后我们知道在忧患中能生存发展,在安逸享乐中只会灭亡。

如何理解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所占比例约12.7%,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有的地区也会考查“识记能力”,主要提现在“古代文化常识题”,如下:

文言文考点如下:

谈到特殊句式,不得不谈到倒装句,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状语后置”。

要想解决文言文状语后置这一难题,首先你得知道汉语中正常的语法顺序是什么样的。

亲爱的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具体聊一聊“状语后置”。

??一、状语后置的概念

在文言文中,含有介词+对象的状语,如“于x”、“以x”、“乎x”等,往往在谓语中心词后面(有宾语时,处在谓语中心词和宾语之间),这种情况就叫“状语后置”,或称为“介宾短语后置”。

??二、状语后置解析

〖1〗动词+以+宾语

举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解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2〗动词+于+宾语

举例:……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欧阳行周文集序》)

解析:“于……中”,状语后置,应翻译成“在寒门之中推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即可得分。

〖3〗动词+乎+宾语

举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

〖4〗形容词(谓语)+于+宾语

举例: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解析:此句可翻译为“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在这种“形容词+于+宾语”的状语后置句式中, 形容词充当了谓语,“于”往往翻译为“比”。

〖5〗诸,相当于之于

举例:“……考诸古,师不乏矣”

解析:“考诸古”中的“诸”是“之于”的兼词,该句译为“到古代典籍中验证它”。

〖6〗者+数次

事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

翻译:五次用信催促光世召集军队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如何分辨最好有比较全面?

一、状语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

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

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

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三)其他。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

“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

回来”。

二、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

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五)其他,表强调。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

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文言文状语后置句例句有哪些?

文言文状语后置句例句如下: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文言文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 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6月25日 am4:23
下一篇 2021年6月25日 am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