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语文文言文实词怎么能快速记住?

语文文言文实词怎么能快速记住?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要肯去记忆,别害怕麻烦。文言文是死知识,没有什么特别快的捷径。但在语文试卷里文言文绝对不是难点,下点功夫,任何人都能学好。不要有为难情绪。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

语文文言文实词怎么能快速记住?

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要肯去记忆,别害怕麻烦。文言文是死知识,没有什么特别快的捷径。但在语文试卷里文言文绝对不是难点,下点功夫,任何人都能学好。不要有为难情绪。

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又”“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1.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

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

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

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

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

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①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③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别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2?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⑦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

⑧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将》)

⑨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优孟衣冠》)

10一丝而乳,以至于寸。(《乐羊子妻》)

11虏魏太子申以归。(《孙庞斗智》)__

1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教颐传》)_

13从军平阵,以功除峨州刺史。(《循吏辛公义》)

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而”和“以”呢?假如我们把⑦句至⑩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流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⑨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他三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句⑦中可用“可是”“但是”,句⑧中可用“就”“接着”?句⑩中可用“地”代换。“一丝”是“累”的状语,“而”表修饰关系。11至13中“以”采用删的方法,1112句可行13句不可。这表明1112句中“以”是连词,先“虏”后“归”,显然“以”表承接,“杀人”是方式,“媚人”是目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13句中的“以”不能删的原因是它是“介词”,“以”和“功”组成介词结构,用“由于”“因”等替代就可确定它的意义

3瞻前观后析语境,根据位置辨词意

请看下面的例子。

14儿妾食麦而已。(《任

其人》)

15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

16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书何易于》)

17

军士十七人人市取酒,以刃刺绷酒翁。(《太尉平乱》)

18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

19何后期为?(《穰苴执法》

20帝愀然为之不说.(《寇准为相》)

21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张释之执法》)

22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寇准为相》)

23君子当正其威仪.(《陶侃在广州》)

如何准确地鉴别以上加点词的词义呢?我们可通过语境分析.观察这个词所在的位置,进而通过位置判别它的用法及意义。14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它不可能充当连词、代词之类,只能作语气词,可以推而广之.而15句中的“而”用在两个连续动词之间只能是连词,有承接意义。1617两句中的“以”用在动词之前的是连词(一般是这样),有“用来”义,用在名词前和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后面有动词作谓语,它就是状语,所以17句中的“以”是介词,有“用”的含义。181920句的“为”用在名词和代词前,后面接动词的,它就应该是介词,后面没有动词的,它就应是动词.用在句末,它就只能是助词。2021中的“然”一个作词尾,通常译作“……的样子”,用在句子开头,且可以侧去,表明它是连词,作“然而”“可是”等义。2223句中的“其”,用在一个句子的开头,且此句为议论句,这个“其”多作语气词用,用在句子中间后面接名词,它就是代词,义为“自己的”“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等。22句中是语气词,23句中是代词“自己的”。以上分析都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

上面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推断文言盛词词义的方法。显然,这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才分为三点,且举例有限,实际上这几种办法往住是合并起来使用,要掌握它,还偏要举一反三。

此外,我们推断文言虚词,记住固定格式也很重要。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能随意变动。例如“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魏征直谏》)中“得无……乎”理解时不能拆开,义为“恐怕是……吧”“只怕是……吧”“莫非是……吧”。虽说有几个义项,但区别不大,基本意义比较固定。如果我们能记住常用的固定格式释义,这对阅读文言文就有很大的帮助。常见的固定格式有“所以”“有以”“无义”“有所”“然则”“之谓也”“其……之谓也”“不亦……乎”“何……为”“奈何”“何若”“孰与”等。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6月25日 am4:47
下一篇 2021年6月25日 am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