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的句子-长恨歌中造成俩人爱情悲剧的原因?

长恨歌中造成俩人爱情悲剧的原因?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是爱情悲剧还是对历史的记载?

你看白居易的诗多了,就会知道他只是借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说自己想说的话。

白居易是诗人里的另类,甚至是古人的另类,因为他37岁才结婚,这是什么概念?想想看,今天这个年龄结婚那都不是晚婚可以概括的,何况古代?

为什么这么晚结婚呢?因为一个女人,湘灵。

783年,11岁的白居易,遇到了7岁的湘灵,然后青梅竹马,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只是白居易母亲不同意他们婚事。

白居易有一首《邻女》,写的湘灵。后来又写了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后来又写了《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在37岁,在母亲以死相逼下,跟同事的妹妹结婚,后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

所以《长恨歌》,突出一个“恨”字,至于狠谁,发挥想象。

还有《长恨歌》姊妹篇的《李夫人》有一句是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可以看出,他写《长恨歌》和《李夫人》,都是想写他的爱情观,所以,他不是写爱情悲剧,也不是写历史,抒情而已。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3月29日 pm9:00
下一篇 2021年3月29日 pm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