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1、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句:清蒲松龄《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1、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句:清 蒲松龄《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

2、之表示第一人称,我。例句: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白话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大度到这个地步。

3、之作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何陋之有? ”白话译文:这有什么简陋呢?

4、之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白话译文: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

5、之作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战国 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白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6、之作为音节助词,无实义。例句:战国 孟子《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白话译文:战鼓咚咚敲响。

7、之作为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例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白话译文: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一、施行、进展。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二、出,生出,滋长。例句:枝茎益大,有所之。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出处:东汉?许慎《说文》三、去,到,前往。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出处: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白话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出处: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五、之拼音:zhī释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7、往,到:“吾欲之南海”。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假之[jiǎ zhī] 假若。2、之适[zhī shì] 前往;往来。3、久之[jiǔ zhī] 很久,许久。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5、之往[zhī wǎng] 去;到。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之可以做助词,代词和动词。具体参考如下

助词,相当于的或不翻译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3.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用于时间副词或不带宾语的动词之后,有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

例子:久而久~;久~,目似瞑;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前赤壁赋》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

用作书面语,到,往。

例子:君将何~?

希望帮到你。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8日 pm6:44
下一篇 2021年5月8日 pm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