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而-在古代用语中而的用法是什么怎样判断?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表承接还是表修饰?1、表承接,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2、表承接,“接着”“就”或不译。例: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灭滑而还。二者区别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表承接还是表修饰?

1、表承接,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2、表承接,“接着”“就”或不译。

例: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 灭滑而还。

二者区别

表承接的时候,而字前后一般是动词,如撞而破,闻而悲,灭而还。

表修饰的时候,而字后面一般是中心词,前面起修饰作用。

在古代用语中而的用法是什么怎样判断?

怎么在古文里判定“而”的用法而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通过“而”字的词类进行区别。如下:

1、 通过名词区别例:而,颊毛也。――《说文》译文:而,就是颊毛的意思。

2、通过代词区别释义:通“尔”你,你的。例:《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译文:而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也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了。

3、通过动词区别释义:通“如”。好像。例:《察今》:“军惊~坏都舍。”译文:军士惊恐的声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样。

4、通过连词区别释义:表并列关系。例:《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译文:如果粮食很多、财力有余。

5、通过助词区别释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例:《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译文: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6、通过词缀区别释义: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例:《口技》:“俄~,百千人大呼。”译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来。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9日 pm1:11
下一篇 2021年5月9日 pm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