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用文言文-中国古文为什么叫“文言文”?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较要难的多,那为什么古代人要选择用文言文呢?孙庆国来试答:现在使用的语言和文体是由文言文“演变”而来的。语言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记录语言的文体也是在不断变化,只不过比较慢,如果放在具有5000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日积月累,变化就很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较要难的多,那为什么古代人要选择用文言文呢?

孙庆国来试答:

现在使用语言和文体是由文言文“演变”而来的。语言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记录语言的文体也是在不断变化,只不过比较慢,如果放在具有5000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日积月累,变化就很大了。

再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普及了人民掌握汉字的能力。如果问一问50岁的人,他们父辈、祖辈以上的人是否识字,估计多数人都是文盲。

70年前(建国以前),汉字及对汉字的使用是少数人权利,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学到的。掌握汉字的多数人属于“贵族”,他们的生活离着百姓日常要远些。写出的东西“之乎者也”的,普通人听起来似懂非懂。他们文绉绉显得“高贵”。

1919年的“五四”运动,文化先驱们,打破了这些“铁律”。

什么是文言文,百度上给出的结果是:

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中国古文为什么叫“文言文”?

想了解一件事物,通常是从它的概念着手的。所以,在讨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之前,我们要先对文言文这个名词有一定的认知。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使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

简单来讲,文言文就是古代的书面语,它只负责让人“写”和“看”。至于日常交流,那是口语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

除了文言文之外,大家最常看到的还有一个词,就是古文。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不论是诗词曲赋,还是策论制诰,不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而古文,则特指的是文言文中的散文。

因此,虽然我们平时说的古文是指文言文,但实际上,“古文”和“文言文”是不可以混用的。

搞清楚这一点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1.从语言层面来讲,是为了学好现代汉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完整的名称应该是现代汉语。与之相对应的,文言文则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

语言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就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的许多语法词汇和修辞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演变而来的。所以,当拥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后,会加深我们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做到正确使用。

如“不然”和“不以为然”,两个都有不同意和否定的意思,但它们的具体用法却不相同。

“不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放在句子开头进行否定。而“不以为然”则必须和人搭配使用,还有轻蔑的意味。

同样是不赞同某人的看法,可以直接说“不然”,也可以说“不然,事情不是这样的”。换成“不以为然”,就只能说“XXX不以为然”,或者“XXX心中不以为然”。

因此,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学好现代汉语是大有帮助的。

2.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讲,是为了提升自身素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断进行各种尝试。

尽管提升自我的途径有很多,但不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读书永远是门槛最低还最容易有回报的办法。

诚然,读文言文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但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当看到大海时,你一定不会只想说:“大海啊,你全是水!”那么你可以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当因为思念自己的那个TA而日渐消瘦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只想说:“你看,为了你我都瘦了。”那么你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忽然看到灼灼的桃花林时,时,你一定不会只想说:“哇!这些桃花真美!”那么你可以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你可以得到的,其实不止这些。

只要你愿意开始学习文言文,你会发现,你还可以得到更多。

3.从社会层面来讲,是为了教育下一代

说到部编版教材,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部编版教材的古诗文明显增多了不少。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校本教材,其中包括很多课外的古诗文。这就意味着,孩子学习古诗文的时间大大增加。

在学校里,在辅导班里,孩子学不懂,还有老师可以教。那么在家里呢?孩子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可以去请教谁呢?

当然只有家长了。

所以,想象一下,当孩子在家里学习,拿着自己不懂的文言文来问你,你难道可以坦然地告诉他们,自己不会吗?

因此,学习文言文,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至少让他们的起点更高一些。

4.从国家层面来讲,是为了民族的传承

中华文明五千年,而文言文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

不读文言文,你就不会知道,华夏民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不读文言文,你就不会知道,古人的聪明才智其实超乎我们的想象。

不读文言文,你就不会知道,历史其实惊人地相似,我们现在面临的,可能就是古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

不读文言文,你就不会知道,中华民族可以实现伟大复兴的底气到底是什么。

……

不读文言文,不熟悉传统与文化,我们拿什么来传给下一代,拿什么让我们的民族推陈出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所以,文言文不止要学,还非学不可。

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学得像专业人士那么好。而是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做得更好,这就够了。

古代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不使用白话文?

这与书写工具的发展有关。在毛笔、纸张发明之前,人们书写文章是刀具将文字刻在竹木简上,商朝时更是刻在甲骨上,你想刻字是多么的难,若要用白话文,那得刻多少字。因此就要求在写文章时字数越少越好,每个字所表达的意思起丰富越好,每句话越简洁越好。

我们看电视上,秦汉以前所有书籍都是一捆一捆的竹木简,传说秦始皇每天要阅读一吨多重的奏章,那要是用白话文恐怕得多几吨。而且文人、大臣们都还得配专门的刻字工,用来刻写文字。毛笔发明后不用在刻字了,但还没有纸张,还得写在竹木简上,另外还可以写在丝绸、羊皮等器物上,但这些东西都不方便大量使用,因此文章还是以简洁为好。

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才大量生产,人们可以用纸张写文章了,但是由于生产力落后,纸张的生产量十分有限,再加上没有印刷术,所有文章都需要人工去抄写,这些都费时费力,因此还不能用白话文去写文章。

唐朝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书籍才得以印刷,但是每篇文章都得刻一个版。到了南宋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才得以大幅提升,因此文人写文章才慢慢写长,话本才出现。到明代时书写、印刷工具已十分成熟,除官方文章外小说得以繁荣,但由于人们写文章的习惯,小说的语言中仍还有大量文言文,但已经出现了许多口语。特别是为了说书人的方便,也为便观众能听得懂,白话文也逐渐出现在小说中。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坛刮起了新文化运动,白话文正式成为人们写文章的语言方式,文言文这时才淡出人们的写作视野。但还有一些老旧文人习惯用文言文写文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向老百姓普及,人们才彻底抛弃文言文。

为什么中国的古人写文章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话文呢?

在“五四”之前,文言文是我国的基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字,“母语”文字就是官方规定的,被大众认可并接受使用的书面文字,所以,一切共众性的记录、交流等均需采用“文言文”,这就和现在的人使用“现代汉语”是一个道理,所以,写文章自然运用文言文。“白话”虽然也长久存在,但并非公认的“书面”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白话文”慢慢被广泛采用,并在“五四运动”后逐渐取代了“文言文”书面语的地位。也因此,在“五四运动”时期曾有过“文白”之争。实际上,文言文被取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重大的障碍。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am12:23
下一篇 2021年5月10日 am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