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如何上公开课-怎么上好语文公开课?

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课的时候,如何活跃气氛不会枯燥无味?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定是重中之重,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县中”,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语文课堂,一半贡献给了文言文和诗歌,一半贡献给了试卷。而讲评试卷的过程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讲文言文和诗歌。如果让学生觉得老师讲文言文枯燥无味,那基本上意味着学生三年的高中语文课堂,都将在枯燥无味中度过了。从高中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课的时候,如何活跃气氛不会枯燥无味?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定是重中之重,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县中”,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语文课堂,一半贡献给了文言文和诗歌,一半贡献给了试卷。而讲评试卷的过程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讲文言文和诗歌。如果让学生觉得老师讲文言文枯燥无味,那基本上意味着学生三年的高中语文课堂,都将在枯燥无味中度过了。

从高中语文老师的角度,上文言文课程中老师出现的最常见问题是赶进度,重词义积累。一篇文言文,一节或两节的时间必须字词梳理好;讲试卷中的文言文,上来就是积累词义,老师台上读,学生台下记,一节课下来,试卷写满了,老师功成身退,留给学生一堆知识点。――这样的课程,学生认真去听去记,当然会有收获,但枯燥无味那也是必然的。


想要摆脱文言文课堂的枯燥无味,语文老师一定要调整思路,不要想着一节课把多少东西“灌”给学生。――一节课让学生积累三五个实词,学生会有收获感,但你一节讲满满一黑板的实词虚词,还都是一词多义,每一个词要列12345,让学生怎么提得起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觉得老师就像是孔乙己在告诉他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

所以我在课堂上,一节课让学生积累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一定不超过五个。一节课五个,高一开始积累,到了高三,再多实词也都能掌握了。

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干嘛?一是引导学生去运用实词,二是讲解相关的文化常识。前者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后者是展现老师的个人博学和风采,去吸引学生。

课堂上要求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去运用,去写文言语句。语言学习不去运用,一定不会有人感兴趣,但若结合现实生活,或者刻意用某个文言实、虚词造句,那种维和感和新鲜感会让学生兴趣大增。

比如在讲到“使”这个词的含义时,让学生去翻译一句话:使使赵王使使使于秦。这句自造的语句让学生一读便有兴趣,并试着对照刚刚积累的多种含义去尝试翻译,最终得出结论:

使(如果)使(让)赵王使(派遣)使(使者)使(出使)于秦

一句话,基本囊括了“使”这个实词高中阶段常见的所有词义,学生以后见到这个字,自然就能想到这句话,并且联想到多种含义。

每次积累了一些词的时候,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创作,写上两三句文言,把词嵌入进去,然后当堂展示,大家去品评写得如何,用得合不合适。对古人的作品,学生可能没有兴趣,但去点评同学的“作品”,学生一定很踊跃。而且,长期坚持下来,还真有学生对写文言文越来越有兴趣。


再就是讲解文化常识。比如在讲《鸿门宴》的时候,专门分析座次,在讲完古代堂、室内座次顺序后,要求学生去做题:孙坚领着孙伯符、孙仲谋、孙叔弼、孙季佐四人家宴,请合理安排他们的座次。

本来文化常识相比于词语积累就更吸引学生,再在讲解中穿插讲解一些古人典故,把文言文变成讲故事,课堂气氛自然会好很多。

语文文言文的课堂,不应该是纯粹的记笔记,背琐碎的知识点,而是应该在适当的知识积累之外,多一些文化的熏染,多一些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觉地感觉到文言文的趣味性。


更多知识敬请关注“金牌小书童”,混迹省重点高中多年,愿与各位分享语文学习经验。

怎么上好语文公开课?

语文公开课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展示语文教学过程的细化的一种教学示范课,它比之平时的语文课课堂教学要求的更严谨,更细腻,更充分的多。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拙笔成文,谈一点上好语文公开课的体会,共商榷。

首先,选题要好。作为语文课,按道理是随便哪篇课文都可以用来讲公开课的。可事实上课文选的好不好,是直接影响公开课的课堂效果。因为公开课你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怎样你不知道,学生能否配合你也不知道,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容易拓展的课文,才能使课堂气氛调动起来,看起来才像一堂活泼生动的公开课。如果你选的课文难度较大,那么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很难按照你的思路去发挥的,很有可能 在课堂上就出现冷场的现象。这种局面对于公开课而言,无疑是很尴尬的。

其次,要精心准备。公开课也叫示范课,是展示给别人看的。所以,从备课到授课,都应该是完美的。比方说,教学目的是否明确,重点难点突破的怎样,导语是否自然有启发性,教学环节是否连贯完整,学生的参与情况可能会怎样?包括课堂语言你都要注意,因为课堂语言是很容易看出一名语文老师的语文功底的。可公开课光解决这些不行,因为它的示范性,一堂公开课必须要有亮点,亮点往往就在拓展延伸上。所以拓展延伸要考虑到既要新又要巧还要简单,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再次,公开课里的多媒体运用要恰到好处。教学条件好了,多媒体走进了城乡教室。似乎公开课不用多媒体就是落后闭塞,跟不上形式。可是,是不是课件做的越精美就越好呢!也未必。 确实,多媒体在节省时间、帮助理解课文、拓展容量方面是板书所无法企及的。但是,我认为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至少会产生以下弊端:

(一)、丢掉了语文课本。我们看到的公开课,很少有教师拿着课本在哪儿讲,往往是上课时,是教师手拿着鼠标,用电脑演示教学内容,便很少有时间顾及教材;学生眼睛得盯着屏幕,思维得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语文课本便成为桌子上的摆设了。多媒体可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内,学生哪有机会去诵读和体悟呢?

(二)、固定的程序控制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个多媒体课件,它必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它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思路、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很难说是自主的学习。另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课件设计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多媒体课件,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敢临时调整课件程序的老师实在是罕见的。

(三)、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教师在讲公开课时,往往是自己先设计好了题目,然后千方百计的引着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那么,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该不该用多媒体课件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号召“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但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不可绝对化,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整堂课都贯之以多媒体并无绝对的好处,其二,并非所有的课都非用多媒体不可。语文课上的课件还是简洁点好,简洁才有变化的余地。

还有,我认为公开课再怎么改革,再怎么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都不应该离开课文本身。也就是要重视文本教学。我们听了很多的公开课,就有很多老师在拓展延伸方面就大作文章,有时课文内容不到一半就上完了,然后就是课外阅读,拓展延伸。诚然,公开课要想得到好的评价,必须有他的亮点呀,这亮点在哪里?不在拓展延伸上就在精美的课件上,很少有单就授课给予很高评价的。所以就导致有些老师就在这些方面大做文章。凡公开课都有拓展阅读训练,而且这种趋势是每况愈甚。 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往往因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为范。从而导致教师不屑从小处着眼,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如敝屦,为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其实已被理解为容量)一句话,很多教师好高骛远,视脚踏实地的教学为笨拙、缺乏创新。 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要不要拓展?当然要。拓展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大量的拓展阅读是对于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认知水平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拓展必须要注意拓展的时间,还得注意阅读的量和阅读的质的问题。大容量的拓展阅读最好放到课外,要想在40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又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课内还得强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叶圣陶先生讲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学生首先得先消化这个例子,才能去消化额外的加餐,这是常理。

最后,我感觉公开课要追求真实。李白有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曾经听到过各级各类型的语文公开课,就发现有些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先进行”彩排”,演练台词、板书,教学生回答问题,待到上课时”得心应手”,博得观摩者的掌声和喝采,我认为这和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应该受到打击的!

当然,我们要提高语文公开课的水平,还是离不开平时的磨练的,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从知识到能力还有语言风格上不断提升自己。要想拿出一堂好的公开课,还是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千锤百炼,共同努力中去完成?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公开课呢?

说实话,公开课就是画架子,至于效果一般是不考虑的。所以要尽量上出愉悦的效果。一,你上课要有激情,同时要把激情感染给学生。二,老师要精心设置问题,要注意:问题要好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有话说,如果能让学生回答出笑声那效果就达到公开课的效果了。三,教学过程的时间要把握好,衔接要自如,课题要连贯,不脱节。特别提醒的是,最后结束时间要把握好,这样就让人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了。祝你上出精彩的公开课!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2日 pm6:40
下一篇 2021年5月12日 pm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