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文言特殊句式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会有哪些标志?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会有哪些标志?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扩展资料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文言特殊句式的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无明显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也叫做意念被动句。例如: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4日 pm12:32
下一篇 2021年5月14日 pm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