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文言文阅读-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适合看那些书?

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适合看那些书?谢邀。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适合看那些书?孩子上六年级,想让孩子开始自学文言文(以前没接触过文言文)。对现在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教育不是太了解,但是从题主的问题补充中可以看出,小学课本中没有文言文:“以前没接触过文言文”。那么,这就是家长的超前意识在起作用了,在今天高考语文分量越来越重的情况下,教育焦虑下沉到小学时期了。这其实并非一种好

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适合看那些书?

谢邀。

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适合看那些书?

孩子上六年级,想让孩子开始自学文言文(以前没接触过文言文)。

对现在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教育不是太了解,但是从题主的问题补充中可以看出,小学课本中没有文言文:“以前没接触过文言文”。那么,这就是家长的超前意识在起作用了,在今天高考语文分量越来越重的情况下,教育焦虑下沉到小学时期了。

这其实并非一种好现象。

即使是语文的比重越来越高,也并不代表文言文越来越重要。可能在考试中能起到一小部分作用,但实际上并不大。而在生活中,文言文基本上没有应用范畴。至于高考中用文言写作文拿了满分,并被特别录取的考生,那属于极端案例,绝不应该成为广大学子学习参考的榜样。

文言文能力强,是特质,但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还在于知识

文言文只是语文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方便我们研读古代文献作品,在大多数青年人的生活中,功用为零。而且也未必会为知识形象,个人素质加分。

文言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现代社会的知识结构非常庞大。这些知识体系的表达和解释,所采用的语言是年轻的语言。年轻的语言,有着文言无以比拟的交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文言的作用其实连“辅助”都谈不上。

现代教育首要保证的是现代知识结构的基础培养,且门类繁多,文理并重。而到了高等教育,专业性逐渐增强。文言文阅读才成为某些专业的技能,对其他专业就毫无用处了。

当然,如果熟练掌握文言文,不用通过所谓“水煮”的方式直接阅读古籍,获得最直观的古人智慧,不受现代古籍翻译者的思想引导,对个人形象的树立是有锦上添花的帮助的。

但是这纯粹属于个人修养的范畴。而个人修养又绝对不止能读懂古文这一方面。能读懂英文,能读懂日文,能读懂德文,都比读翻译版要纯正,不过读翻译版有什么问题呢?影响我们理解吗?文言文也是一样。

文言文和白话文体系稍有不同,其实对我们的性质和外语没有根本区别。多掌握一门外语,证明你的能力强,但是不懂也不会影响到什么。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否充盈,与能不能读懂文言文,会不会古诗词关系并不大,虽然这些东西会充盈你的精神世界。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知识海洋天大地大,别的知识、别的观点同样可以充盈你的精神世界,让你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与众不同。

对于孩子们而言,现代教育结构大体还是科学的。不仅知识面有广度,也更加适合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并且对古典传统也有足够程度的照顾。现代教育体系对文言、传统文化的启蒙、普及、深入,已经做得足够好。

既然课程没有安排,也就不需要过多地关注,不如让小孩学学艺术,踢踢球,增加一些身体素质,外向地、世界观地培养孩子,比年纪轻轻就老气横秋的拽文言文,也许是更正确的成长方式。

孩子们的文言阅读能力,跟着课本按部就班就足够用了。文言文能力强,和英语能力强是一样的,都是出于某方面增量的考虑,而并非人生不可或缺的知识。

不要让大人的观点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文言文只是语言方面的知识,放到如海洋一样广阔的未知中,不足为道。

还是回答一下问题吧,我觉得老版《三国演义》就很好。它的故事性强,让孩子感兴趣是所有阅读的开始条件。很多男孩子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启蒙都是从三国开始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推荐几篇幽默简短的文言文故事及译文

1、抛锚

道士、和尚、胡子三人过江。忽遇狂风大作,舟将颠覆,僧道慌甚,急把经卷投入江中,求神救护。而胡子无可掷得,惟将胡须逐根拔下,投于江内。僧道问曰:“你拔胡须何用?”其人曰:“我在此抛毛(锚)。”

译文:

道士、和尚、胡子三人过江,突然遇到狂风大作,船将翻沉。僧、道十分恐慌。急忙把经书抛入江中,求神救助。胡子无物可掷,便将胡须一根根拔下,抛入江内。僧、道问他说:“你拔胡须干什么?”胡子答道:“我在此抛毛(音同锚)。”

2、过桥嚏

一乡人自城中归,谓其妻曰:“我在城里打了无数喷嚏。”妻曰:“皆我在家想你之故。”他日挑粪过危桥,复连打数嚏几乎失足,乃骂曰:“骚花娘,就是思量我,也须看什么所在!”

译文:

有个乡下人从城里回到家,对妻子说:“我在城里时打了好几个喷嚏。”妻子说:“那都是因为我在家里想你。”有一天,他挑了一担粪从一座摇摇晃晃的小桥走过,忽然连打了几个喷嚏,差点掉进河里,就骂道:“这个骚婆娘,就是想我,也得看看是在什么地方呀!”

3、讳聋哑

聋、哑二人各欲自讳。一日聋见哑者,恳其唱曲,哑者知其聋也,乃以嘴唇开合而手拍板作按节状,聋者侧听良久。见其唇住即大赞曰:“妙绝妙绝,许久不听佳音,今日一发更进了。”

译文:

一聋子忌讳其聋,一哑巴忌讳其哑。一天聋子见到哑巴,恳求哑巴唱一曲,其实是嘲笑他的缺陷。哑巴知道对方是聋子,就用嘴唇一张一合,并且用手打着节拍,装出唱歌的样子。聋子也装着侧耳倾听的样子,见哑巴的嘴唇不动了,就大加称赞说:“好极了,好久没有听你美妙的歌声,今天又有长进了。”

4、呵欠

一耳聋人探友。犬见之吠声不绝。其人茫然不觉。入见主人。揖毕告曰:“府上尊犬,想是昨夜不曾睡来。”主人问:“何以见得?”答曰:“见了小弟,只是打呵欠。”

译文:

有个聋子去拜访朋友,友人家的狗看见他狂叫不止,聋子毫无察觉。进到里屋见了主人,互相作揖之后,他对主人说:“府上的狗想是昨夜没有睡觉?”主人问:“何以见得?”聋子说:“此狗见了小弟就不停地打呵欠。”

5、问路

一近视眼迷路,见道旁石上栖歇一鸦,疑是人也,遂再三诘之。少顷,鸦飞去,其人曰:“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去了,我也不对你说。”

译文:

有个近视眼迷了路,看见路边一块石头上站着一只乌鸦,以为是人,就上前去问路。问了几次,都不见回答。过了一会儿,乌鸦飞走了。近视眼自言自语地说:“哼,刚才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走了,我也不对你说。”

最简单,最少的文言文,带原文,译文,要4篇?

  1.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学生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2.读孟尝君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3.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散步。心想没有(可以)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共享月景)。月光充满了庭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藻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5月15日 am4:16
下一篇 2021年5月15日 am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