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古文中之是什么意思?

古文中之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之的意思有:到,往;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指示代词,这;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结构助词,相当于“的”。1、施行、进展。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古文中之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之的意思有:到,往;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指示代词,这;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1、施行、进展。例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出,生出,滋长。例如:

枝茎益大,有所之。――《说文》

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3、去,到,前往。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例如: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

译文: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例如: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译文:纣王命令推上法场,斩了他的老母亲。

7、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例如: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我看见军队出城,却看不到军队回来。

古文中的“之”有几种意思?

1、来到;到达。 战国多人所作《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 2、达到顶点。 汉代王充《订鬼》:“二者用精至矣。” 译:二者用精神达到了顶点。 3、周到。 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 4、极;最。 先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5、至于。 清代黄宗羲《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译:至于夏桀、商纣的残暴,还认为商汤、周武王不该杀了他。 【至如】至于,用于举例或表示别提一事。 【至于】达到。达到……的结局。连词,表示别提一事。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一、施行、进展。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二、出,生出,滋长。例句:枝茎益大,有所之。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出处:东汉?许慎《说文》三、去,到,前往。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出处: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白话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出处: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五、之拼音:zhī释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7、往,到:“吾欲之南海”。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假之[jiǎ zhī] 假若。2、之适[zhī shì] 前往;往来。3、久之[jiǔ zhī] 很久,许久。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5、之往[zhī wǎng] 去;到。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6月16日 am6:25
下一篇 2021年6月16日 am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