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区别-怎样区别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怎样区别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定语后置。这是现代汉语正常语法的顺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有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

怎样区别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定语后置。这是现代汉语正常语法的顺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有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怎么区分?

一、定语本是在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的前面的,在文言中却放到了后面,形成定语后置。

例如: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二、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例如: (一)谓宾倒装 1、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二)介宾倒装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2、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1年6月17日 pm7:44
下一篇 2021年6月17日 pm7:44